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校重点实验室虚拟团队建设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针对当前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虚拟团队"管理模式.从虚拟团队的内涵和特点入手,探讨高校重点实验室虚拟团队的组建方式及管理策略,以提高重点实验室的竞争力,促进实验室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渤  王雪  孙从理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1):1698-1709
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明确提出对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支持政策。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背景下,研究新时期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现实和深远意义。历史上,我国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配置存在经费配置与机构的使命定位关联性不强、竞争性经费占比较高等4方面问题。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具有定位清晰、使命导向等6项特征。为解决经费配置现状与重组后实验室目标特征、经费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借鉴欧美国家实验室体系科技经费资源配置的有益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提出竞争前置、加强资源配置的横向统筹和纵向统筹等6条举措建议,以期为科技政策制定和实验室重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含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是中科院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的核心力量,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各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创新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大量的经验,为全面展示其近年来的工作进展和在学科建设上的引领骨干作用,在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的指导下,以《院刊》为平台,从本期开始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为序、分学科选择优秀实验室予以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在我国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释放其最大效能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焦点。以我国中文论文数据库为样本,借助知识图谱技术,结合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定量化、可视化已有研究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领域及代表性研究成果绘制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现状的系列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给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急需解决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即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协同创新问题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主题的进一步聚焦及代表性成果的显示度问题。这为深化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提升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浅论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实体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体化程度不高是阻碍高校重点实验室取得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实体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研究经费为调控杠杆实现场地、设备和人员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从而实现高校重点实验室实体化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云南省重点实验室2009—2011年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总结了建设取得的成效。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加快云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择优定点,投资建设,依托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的配套支持,面向国内外开放,在本学科领域进行高水平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基地。自从1984年国家计委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以来,西安交大共建设了10个国家实验室,利用国家投资的经费及世界银行贷款及我们依托单位对它的建设、运行及管理提供的技术支撑、后勤保证和学术活动条件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自身动力,取得了较大发展。回顾前期的建设历程,我们深感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家实验室“相对独立”与“依托”的关系,正确把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既要依靠自身实力,又需要外界条件支持的关系,用战略眼光看待依托单位给予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提供配套保证的同时,国家实验室也对依托单位的学科发展的科研、人才培养、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共识和理解,这对重点实验室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为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而采取的通过投资建设及直接和间接管理的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本文将湖北省内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其他实验室进行分学科领域的比较,为湖北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形成知识创新高地,从而有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在我国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释放其最大效能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焦点。以我国中文论文数据库为样本,借助知识图谱技术,结合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定量化、可视化已有研究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领域及代表性研究成果,绘制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现状的系列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急需解决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即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协同创新问题、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主题的进一步聚焦及代表性成果的显示度问题。这为深化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提升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及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着重讨论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及其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和需求的变化,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的突破口。实验教学的改革在整个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文章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结合,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对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软件无线电新平台创新性实现正交频分复用系统(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通信系统,驱动学生在实现过程中研究新的实验方法,快速稳定实现系统。实验表明,文章所提出的创新驱动下的实验方法具有较强的结合工程实现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改革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玲 《大众科技》2014,(2):102-105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实验教学支撑体系是实验教学正常运行的保证。嘉兴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在建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中,从实验教材、实验方法、实验室、教师队伍和质量保证体系等五方面进行创新,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实验教学支撑体系,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机电类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力求通过对机电类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达到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马立军 《大众科技》2013,(4):220-222
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剖析,分析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市场岗位对学生能力需求现状,提出研讨式教学、暑期学校和学生导师制等三种创新教学模式,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创新性、实践性和协作性等方面的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文章以长江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敬刚 《科教文汇》2020,(6):47-48,57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建模由于其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提出以数学建模为依托,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贯穿数学基础课教学、数学建模课教学、数学建模培训和数学建模竞赛全过程,探索和实践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教育理念缺少实践性和创造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以太阳能发电技术为研究平台,科教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陶权 《大众科技》2012,14(4):220-221,166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分析现行实践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层次+模块"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所具备的基本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理论、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