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从历史角度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众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也都主张人类必须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理念。当今中国社会,在经济新常态下,良好生态环境建造便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提升发展的质量。鉴于我国当前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逆向影响,积极促进消费模式转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23)
政治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大重要工具。生态问题遇到政治因素即形成了生态政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最早发生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其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丰富生态政治思想,对指导中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29)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污染和环境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应该深入高校教育管理中,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后觉醒的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思想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消费观四个基本维度。生态观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发展和推广有利于建设卓越高校和开拓良好的中国特色生态之路。本文所提出的生态教育理念应用在实际高校教育管理中,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教育管理者一些思考和提示。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八大中,第一次提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关键组成因素。在义务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纳入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网络信息教育这三个环节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渠道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关于探索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和思想统称为生态文明思想。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分类,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一是基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互动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意识形态)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三是从国家战略实施的角度提出的生态现代化思想。最后,提出国际生态文明流派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生态现代化不但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论借鉴,而且能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路径。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有国别研究、环境政策研究、行业领域研究、综合性研究、地方发展研究、个别问题研究等。通过梳理生态现代化的研究进展,从生态现代化视角提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已经威胁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在时代呼吁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高校有义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及其实际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提出了一些关于将生态文明教育更好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西方思想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与代表性的重要思想,很大程度上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向,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其经济发展水平到目前为止还是领先世界各国。我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投入研究,近些年来,更是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发展态势,我国长期以来的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现代社会的建设水平一直奋起直追西方等发达国家,这种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带来了更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生态环境的下滑。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执政理念上也出现了生态建设的缺失,对于生态教育也处于失衡状态,社会各界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的创造,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监督,使得当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建设工作,也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党中央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争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事业布局。这是一项耗时耗财的巨大工程,需要党中央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仔细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从整体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融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新形态,不断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实现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以及其价值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我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中国化实践。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境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正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统一的,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节约资源能源,使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广大群众越来越重视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生态问题与生态设计理念应用在其中,从而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就城乡风景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Diana Barnes 《Metascience》2010,19(2):255-257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供应链管理的生态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考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9):154-156,159
先论述了生态供应链中各伙伴企业建设生态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对生态企业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伙伴企业创建生态企业文化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制约,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生态恶化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提出生态经济模式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重点阐述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原理、内涵、依据以及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的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爽 《大众科技》2013,(7):188-190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被重点提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经典巨著中生态观的回顾,介绍了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内容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并分析了马克思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中国生态供需平衡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评价了1995—2015年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足迹2000年以后增长快速,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化”的空间格局;生态承载力呈“局部调整,总体稳定”动态特征;②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③东部地区生态超载状况远大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基础较差,生态足迹的增长引起了西部地区生态超载加速。其中,宁夏、新疆生态超载严重,且生态足迹呈中高速增长,应引起重视;④能源足迹与污染足迹的控制是改善地区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的关键内容。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符合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广西生态产业培育、精准扶贫和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的需要,文章提出应结合广西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目标,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纳入广西专项规划;建立生态原产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广西的扶贫工作,探索国家生态原产地品牌与精准扶贫的新模式;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4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作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话题,对人类以及所有生物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8.
杜立民  王如琦  肖赵华 《资源科学》2021,43(10):1961-1975
面对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建设及绿色发展新需求,生态创新如何影响该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基于201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首先,研究了生态创新对生态经济发展的线性影响;然后,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生态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途径;最后,使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索了异质性收入水平下,生态创新与生态经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态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创新通过提升绿色技术扩散,而非绿色技术进步来推动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发展;②生态创新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存在双门槛效应,即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生态创新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且其影响程度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规律。本文建议应从提升生态技术创新能力、防止“一刀切”政策以及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来促进长三角地区生态创新一体化,从而助力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爽 《大众科技》2013,(9):165-166,141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科学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于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情况,文章从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重视资源紧缺与创新能源结构、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方面展开,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草地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40%以上不同类型的草地。草地,包括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与一定面积的人工种植的用于饲养牲畜的草地。 天然草原是一种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其生长发育不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而其植物组成主要是旱生、旱中生的草本植物,有时也有一定数量的灌木植物。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南北相距约31°,而且气候千差万别,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与寒温带5个气候热量带;降水变化大,从东南沿海年降水量2000余mm向西逐渐减少到低于50mm;海拔高差大,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