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2.
是的,史铁生的地坛给了我心灵的震撼。那位无私的母亲显示了人间母爱的伟岸。 那天我散着步.踏着清晨里贪睡的枫叶。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被年轻的母亲手拉手地送着去上学.她们让我刹那间看到当年母亲送我上学的身影。当一只轻快的鸟儿把我惊醒时,我发现那已是十年前。  相似文献   

3.
就像史铁生说得那样,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苦难是一块巨石,如果把困难背在肩上,它会令人窒息;如果把困难踩在脚下,它会是我们前进的阶梯。让我们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超越苦难,活出自己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5.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我与地坛》是作家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的心血之作,积融了他十五年来对生命爱和忧的沉思与断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断地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看到生命中难以承受苦难的普遍性,也敢于在苦难中不吝前行,更把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的永恒流变中。从理解苦难到勇于生存,从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一种宏阔而恒远的境界由此洋溢在个体周围,最终成就了作家内心无限的希冀与不舍的探寻。  相似文献   

6.
7.
史铁生,当代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1981年病情加重,又患了严重的肾病,手术后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病后致力于学创作,1979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病隙碎笔》等。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中散《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影响最大。近期,他又推出力作《我的丁一之旅》。《我与地坛》入选中学语教材。  相似文献   

8.
4月7日晴虽然这本书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初中的阅读练习题中出现过,但是再次拜读后我又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我自知仅凭自己现在的阅历不能完全体会到文章更深层的内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体悟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9.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赏析这篇散文时,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到文中景与人的特点,关注到这些外在对象对作者精神成长的重大作用,也要关注到作者本身对生活、命运、亲情真诚而执着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板书课题). 这篇课文我读过、教过多次,但每一次与它接触,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2.
13.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的散《我与地坛》深受艺界好评。专家们认为,它厚实的内容、大手笔的结构、深沉的情感,都值得称道。我还认为,章的语言很有个性,值得赏鉴。  相似文献   

15.
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在大家都认真阅读了全文后,请大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们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选出有代表性的观点与大家交流。生1:我先朗诵一遍我的兴趣点:“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感觉到作者一开始就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具有浓厚文化象征意味的地坛之中,它的褪尽浮华的朴实、厚重,它的荒芜与沧桑,它的冷静…  相似文献   

16.
冯新 《文学教育(上)》2010,(23):100-100
每次教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学生情绪的表露都很明显,有的同学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有的同学则流下感动的泪水。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有关生命的意蕴。本文即对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人生难免悲欢离合,关键是在挫折面前个人的选择。独自埋葬痛苦才能深觉其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蜕变获得重生。在沉寂的地坛里,史铁生觉其孤独更觉其宽容,在超脱痛苦后,他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8.
一、学情分析及对策 《我与地坛》共七节,人教版教材只节选两节,但篇幅仍然不小。入选部分涉及对生命的思索,作者又有不同于常人的际遇,因而有独特的体验,理解难度很大。授课的对象是刚踏入高中的同学,理解能力相对弱,人生体验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9.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相似文献   

20.
一、激活体验,感受母爱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史铁生对母爱的独特理解.起初,他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离开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