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怎样才是真正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明白了“走”、“行”、“步”、“趣”等在文言文中的词义,知道了古汉语中一些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就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吗?如果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甚至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这就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未免就太失之偏颇了。虽然这些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但绝不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本身。正如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汉语知识并不…  相似文献   

2.
一个故事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怎样才是真正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明白了“走”、“行”、“步”、“趣”等在文言文中的词义,知道了古汉语中一些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就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吗?如果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甚至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这就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学习文言文对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实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仍是在教“章句”和教“清议”之间游走,文言文学习成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忍受的索然无味的苦差事.本文紧扣文言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特有规律,阐释了“以文帅言”、“诵读为要”、“巧于训诂”、“潜心玩味”、“善于链接”、“融会贯通”等六大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试图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回归到文言文教学正道上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效,发挥文言经典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文言文教学上,传统的“灌输式”存在诸多弊病.本文围绕“作者”、“提问”、“诵读”、“延伸”4个方面,探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通过激发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抓好“读”、“品”、“练”三个环节,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与效益的重要途径。“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要认识对初中生来说熟读吟咏的重要性。因其正处于变声期和语音学习最佳期,刚刚接触文言文却往往把文言文当作“半门外语”来学,故此,抓紧  相似文献   

6.
张海英 《课外阅读》2010,(8):143-144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教师都是采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学习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如何有效地搞好文言文的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文言文的特点出发,探索“吟诵法”、“情境法”、“延仲法”的文言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钟恒 《考试周刊》2007,(3):69-70
通过文言文“两略”现象的成因、表现、影响和应对的分析,指出文言文的“两略”现象应在文言文阅读,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予以突出和强调。  相似文献   

8.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因此,加大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力度,在理论上设计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评估体系就显得十分关键:首先,探讨与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含义,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展开理论探索;然后结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程内容,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内容进行“指标维度划分”与“指标内容阐释”.  相似文献   

9.
吕芯韵 《教学与管理》2023,(8):45-47+52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呈现一个“提早进入”“增量进入”的新形式。但目前文言文教学缺乏梯度教学。统整视域下根据教学目标的梯度变化,横向关照单元整体,纵向关注语文要素,开展梯度教学:从“古今”对照、“情境”创设去“悦”读激趣;以“品文字”“赏文章”“悟文化”去“阅”读化人;依“兴趣点”“发展点”去“越”读拓展,构建学习文言文的良好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带动了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课程教学要求。当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贴合新课标精神,向新课标期待的方向转型。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文言文教学,需破除错误的文言文旧教学理念和以“串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据新课标要求构拟“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学习任务”组织下、“学业质量标准”规范下的文言文新课堂之形态,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心目标,制定素养导向下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进一步凸显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文化本位”,以“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建构知行统一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以及建立四位一体的新文言文教学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沈黎近 《考试周刊》2013,(76):24-2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这一要求中不难看出,新课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要求并不高:只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理解基本内容”只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翻译古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侧重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迈好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许素贞 《学苑教育》2012,(18):33-33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学习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仅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但是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这仍是~块“难啃的骨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条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四读法”,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只重“言”而轻“文”。这里的“言”即词句的含义,“文”即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过去那种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其实是把文言文当作外国语来教,文言文中思想和语言的精华都在老师对词句的“扩张”和“挤压”中流失了,剩下一堆“碴子”让学生何以下咽?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必须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爱上文言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学好文言文,“读”字摆在首位。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样文言文将会受到学生的宠爱。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公开课”、“出彩”,这是今天江苏盐城的几位同行带给茶馆的几个关键词。应该说,如果按传统的串讲方式,文言文是不难上的———文言文在对学生形成一定障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诱惑。这是学生学文言文往往比学现代文要专注一些的原因之一。但“专注”的同时也容易显得沉闷。因此,如果是公开课,而且要求“出彩”,则不那么容易了。为什么拿公开课“开刀”?我的理解是因为现在公开课都要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所以,剖析文言文公开课如何上,对以新课标统帅文言文教学是不无裨益的。那么,文言文公开课究竟如何“出彩”?且让我们品着茶听听这几位老师怎么说……茶馆掌柜李镇西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以其充满生命张力的语言文字,美不胜收的形式,使人不由自主地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可曾几何时,文言文课堂教学俨然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钱梦龙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课堂教学真的只能是“沉疴”?有没有走出困境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楼宇 《学语文》2021,(1):84-86
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强调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教学内容的整合。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历史情境、审美心理情境等学习情境的建构,形成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形成文言文学习的认知图式。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真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在语言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教学,在理念上虽已达成“言文合一”“四文合一”的基本共识,但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是什么关系,孰轻孰重,却因教师对其内涵理解不同,而在教学中呈现出不同样态。本文基于四点理由,提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学欣赏”的观点:一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二是前辈语文大家和当代优秀教师都自觉将“文学欣赏”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三是新课标及统编教材对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文学欣赏”要求;四是素养立意的文言文阅读测评需要教学与之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