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学界对《左传·鞌之战》“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中“自今”一语的解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考之于语言事实,此“自今”当为“从今以后”之义,整个句子当为因果倒装的感叹句,句末“乎”字当为感叹语气词。  相似文献   

2.
教读散札     
一、“郑伯克段于鄢”的“鄢” 《春秋·鲁隐公元年》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鄢地位于何处?杜预注解说:“鄢,今颍川鄢陵县。”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承杜说而谓:“鄢,本是(女云)性之国,为郑武公所灭,地在今河南鄢陵县北而稍西”他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以及郭锡良等同志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出版)等书,也莫不均宗此说,而认为鄢城“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不过此一说法,终不免致人以疑。且就《左传》于此事叙述所涉及的地名考查其所在位置,郑国直辖区域在今河南郑州与新郑之间,紧濒黄河南岸而立国。大叔所居之京,杜预注说在“今荥阳京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的学习和讲授,早就有“法”可依了,而古代汉语似乎还没有“章”可循,特别是在语法分析和使用术语上,仍有众说不一的情况存在,学习和讲授都有诸多不便。为此,笔者就采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提要》)的术语和方法来学习和讲授古代汉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特殊句式的处理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今“法”为古用,保持古今一致,减轻学习和讲授古代汉语的负担。  相似文献   

4.
“今”解释为“现在”、“当代”,这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是,“今”在古代汉语中却还有更多样的含义。也许是受现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中的一些“今”被误解、误译。试看以下各例。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译文:如今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下同。)2.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而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简析:例1中的两个“今”字,后一个与“后世”对应,译…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去年发行使用时,我们发现有好几处错误。本指望今年印刷时会予更正,不料更正处甚少(如”今霄酒醒何处”的霄”,今年更正为“宵”)。因此,有必要将几个必须更正的地方一一列举说明. 一三一面正文倒数第二行,“济盈不济轨”一句,查王力先生的原著《古代汉语》和《诗经》都为“济盈不濡轨”。  相似文献   

6.
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高二册《鸿门宴》)其中“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课本未注释。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168页)注云:“我们这些人现在要成为  相似文献   

7.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其中“乃自强步”的“乃”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解为:“这里当‘却’讲。”并把“乃自强步”一句译作“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也依此说。  相似文献   

8.
三、字词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例1、“盖将其变者而观之,……”朱星主编《古代汉语》第324页《赤壁赋》一文。【按】“将”字后脱一“自”字,即应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见《古文观止》袁紫竹编,54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君,未也;民,本也。”  相似文献   

9.
教读《诗经》过程中,为广闻见,自不免多事涉猎。除研读传统注疏外,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选注、译注本,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后简称《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后简称《作品选》),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后简称《诗歌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后简称“王编《古汉》”),郭锡良等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后简称“郭编《古汉》” ),程俊英先生出版的《诗经译注》(后简称《译注》)诸书,由于注释者们功力深厚见解多有可取,自也在研读之列。然受益之同时,触类难免旁骛,间有所得,即笔之于册,今稍事整理以公诸同好,聊博方家之一粲。  相似文献   

10.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对“少益嗜食”的解释,各家略有分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1.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由王力校订、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已无“活用”之说)“‘之’‘其’虽属第三人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  相似文献   

12.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13.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自从《马氏文通》将文言“所”字划归“接读代字”以后,语法学界关于“所”的词性,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读本》将“所”定为“特殊的指示代词”,这一观点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吸收,于是,“所”为“特殊指示代词”说,似乎已定于一尊。然而,近两年来,语法研究者们又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范围内展开了对“所”字词性的讨论,于是便有“指代助词”说、“结构助词”说、“结构代词”说等相继出现,有感于诸家之求索精神,本文亦拟就此略陈已见。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里,一个主语加上一个谓语,中间用“的”字连接的结构,吕叔湘、朱德熙称之为“主渭短语”,陈宁萍称之为“名词化小句”。古代汉语也有类似的结构,中间起连接作用的是“之”字。从古代汉语这类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采用“主谓短语”说,那些中间不用“之”字连接的主谓结构则称之为“主谓小句”。 古今汉语主谓短语有对应之处,也有不对应之处。其对应之处,我们以现代汉语为参照标的。古代汉语的素材主要见诸先秦两汉的古籍,引证的书目除《周易》、《尚书》按惯例称《易》、《书》  相似文献   

16.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柳”的第六个义项为:“姓。春秋时有柳下惠。”很显然,编者认为柳下惠姓“柳”。《辞海》:“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柳下是古地名,春秋时鲁地。一说在今山东新泰市柳里(今名夏家隅);一说即河南濮阳东部的柳下屯(简称柳屯)。由此可知,柳下惠姓展,不姓柳,柳下是其食邑。  相似文献   

17.
杨伯峻释“酆舒有三儁才,不如待后之人”为“不如待潞国无俊才而后伐之”,释“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为“讫今无有代君任患者”,皆有可商之处。《传》言“酆舒有三儁才”谓酆舒其人有三种胜人之绝艺,非谓潞国有“三”俊才之人;而“自今”之“自”于古未见通“卒”之例,“自今”说谓“从现在开始”,“自”当训为介词“从”。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重点,在“古代汉语学习要点提示”(三)(四)中已作了较明确的提示。在这里仅作某些必要的补充、说明。 一、复习重点与要求 首先,有两个重要内容是“提示”未能涉及的,今补充如下: (1)词义分析举例(参见《古代汉语辅导》30—32页):“引申义”上下两个单元,应把重点放在(下)。其中“钱、斯、围、伪、须、隐、振”  相似文献   

19.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今”解释为“现在”、“当代”,这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是,“今”在古代汉语中却还有更多样的含义。也许是受现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中的一些“今”被误解、误译。试看以下各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