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论证了中国艺术的宇宙精神根源于中国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并以中国山水画意境创造为支点,揭示出中国艺术音乐之境的哲学根源。本文以中国气论哲学为背景考察宗白华艺境创造理论的文化哲学基础,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深层底蕴。  相似文献   

3.
张雪敏 《天中学刊》2003,18(1):52-54
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的当为公孙尼子的《乐记》。在《乐记》中,“气”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自然之气,即天地阴阳之气;一是指人的气质个性。作者主要以“气”来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气质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乐记》之“气”论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气”论,并与之相通,直接启迪和影响了其后中国的“文气说”,并形成了中国文艺的“重气之旨”。  相似文献   

4.
"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时间与空间的观念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整个过程,是我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内容。古代时空图式以时空统一、宇宙万物有机统一、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以象数的形式为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感性呈现。汉代时空图式作为上古时期时空图式的历史资料,是汉代人在科学、哲学与宗教巫术基础之上,以天文历法为构架,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而形成的以象数、卦气为主要形式的宇宙观图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汉代图书学、易图学、汉画学、谶纬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汉代时空图式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充分体现了"河图洛书"、"式盘和博局图"、"太一九宫图"、"图谶"、汉代博局镜的标志"OTLV"等重要图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密切的关系,是进一步认识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5.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太极学说是易学哲学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学说。汉代易学以太极为元气,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由此太极学说也就与中国哲学的宇宙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明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继承这一学说,更提出了一个简明而系统的宇宙形成理论。而王弼玄学派易学则以虚无实体为太极,宣扬“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朱熹以程颐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说改造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又将其宇宙生成论转变成为宇宙本体论的体系。气学派的张载以“一物两体”为太极。王夫之又提出太极阴阳说,将宋明以来本体论思潮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气学本体论体系,为中国古老的宇宙理论作了总结,对易道宇宙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哲学宇宙观是中外哲学的一份重要理论遗产,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头。《易》就以物质的“气”的有序运动来阐释宇宙的整体的和谐运作,明代《幼学》又以“七政”等具体天象知识充实了《易》的“和谐宇宙”论。康德的星云假说使古希腊原子漩涡宇宙结构说推陈出新,从“开放宇宙”的新视角解决了宇宙总体的和谐发展源泉。马克思主义和谐宇宙观吸纳了康德的和谐宇宙观,解决了达尔文主义者未解决的人的起源与社会本质问题。新诞生的宇宙循环往复理论,不只推倒了宇宙第一次大爆炸假说,且以宇航数字化实测信息,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实现向马克思主义和谐宇宙观复归。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本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原。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哲学和原始儒家的宇宙观,共同促进了梁漱溟生命本体论的形成。他把"生命"看作世界本原,"生命"—"意欲"—"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生命本体论的基本进路。梁漱溟对宇宙本体的探索与研究,体现了二十世纪之初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从一定程度上讲,生命本体论成为解构梁漱溟哲学体系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超越解脱”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潜在层次进行研究,通过对儒家、道家、道教、佛禅各派所包含的“超越解脱”意识的剖析,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同一的生命归趋倾向,亦即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放弃对生命的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自我消融到自然世界之中,求得生命本身的愉悦适意和“在此”的永恒性。这与我国古代以看重生命的实在性为轴心的文化氛围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去探讨中国艺术意境论的问题,对意境论的哲学基础和实质、特征、结构等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意境及其理论渗透着中国古代的宇宙意识,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在艺术上的一种表现,其中特别是与《易经》、道家关于“天—地—人”宇宙一体化的宇宙观相联系。艺术意境中的“情景交融”的实质和整体性、直觉性、空灵性的特征都应该从这里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宏观上展现了宗白华睿智的美学思想,概括出宗白华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即生命律动。宗白华美学是一种切入生命精神的动感美学,渗透着对宇宙生命的关怀与体验。文章从认识论角度提出时空意识和宇宙观,展示了宗白华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3.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太一祭仪”、“鸡人创世”两个创世神话分析了中国神话的宇宙观模型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响;进而,通过“黄帝四面”、“天子明堂”与“混沌七窍”、“夸父逐日”两级神话分别探讨了作为中国哲学之主流的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神话发生。  相似文献   

14.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深广影响的“四大美学主潮”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命智慧,禅宗美学以其独特的观照方式、体悟方式与生存方式,创构了禅意盎然的空灵艺境,成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史上的一个高峰,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与西方知识论哲学美学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通常体现为宇宙精神、生命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浑融通达与气韵贯通,其精神旨归与终极关怀是宇宙、生命与艺术的圆融无碍之境界。从宇宙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具有静观终极存在的宇宙意识;从生命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追求生机盎然的自由境界;从艺术论哲学维度看,禅宗美学标举直觉顿悟的审美意境。体悟领会禅宗美学的智慧精神是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国艺术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因此,我们应从以往的“表现”理论,转换一种新的视角看中国诗学:即整体显现。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以《法华经》佛法为依托,在继承户田“生命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宇宙即生命”的“大生命观”生命起源论、“色心不二”生命本质论和“己他两利”的生命意义幸福论“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思想,并且其“生命哲学”以对现世的关怀为特色,将幸福论思想延伸到解决民众的幸福生活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关怀。更为难得的是,池田大作自己作为一名实践佛法的佛教徒,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在人类被巨大的“地球性问题群”所困扰的当代,研究其生命哲学思想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此难题拓宽了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是实践理性的,其突出了人生意义的价值理论,中国哲学中的任何一派学说之成立,总是要说明宇宙而最终又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宇宙以生命迁化不已,流衍无穷,乃是挟其善性以贯注人类。因此,宇宙是广大悉备的生命领域,浑浩周遍的价值园地,这一点与西方哲人眼中的宇宙机械系统观恰成一反照。中国哲学总是以人的生命道德为纲纪而统摄天地,不管是原始儒家、道家、抑或大乘佛学、新儒家,他们都要藉着哲学思想的积蓄,把人格的精神点化出来。如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门学脉,无论是早期儒学所追求的“孔颜之乐”,还是宋明新儒家所谓“变化气质”之学,千言万语,无非是教人作个”圣人”。所以,我们不妨说,中国哲学的根本旨趣在于凝炼内在生命的深度,由内圣开出外王,由“德性之知”开出“见闻之知”。道德的“圣人”也就是宇宙的知者,“明於庶物”必须“本於孝悌”,穷神知化,“由通於礼乐”(《近思录集注》,江永注)。德与业,学与修是辅成而不二的。这种基於人生而“一以贯之”的哲学进路,既是中国哲学的长处,同时也是它的弱点。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里的“混成之物”指的是“原气”。它是“宇宙生命”的精华:在自然界,指充斥于宇宙的弥漫物质;在躯体,则是神秘性的生命力,甚或“类激素”。它又体现为能够谐合阴阳二性的第三种气,即冲气;“冲气以为和”,也就是“道生一(混沌),一生二(阴阳),二生三(阴、阳、冲气)”以后“三生万物”的过程,近似科学家所说的“混沌事件”。这种“精”或“精气”学说可以看做宇宙生命“一体化”的原子论。而“精”之内还有更小、更基本的微粒———信,就只好看成“亚原子”了。至于“信”的母型还不清楚,有可能是作为原初“真实”存有的“言”,那也许是宇宙生命的基元话语或“元语词”吧。过去一般看法是墨子的“端”类似“原子”,本文揭示《老子》可能也有特殊的“原子论”。  相似文献   

20.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