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比又叫对照比较,它是把两个事物或人物、一个事物或人物的两个侧面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反映得更清楚、更明白,写文章常常要用到对比的方法,尤其是在小说中,对比描写能为刻划人物和推动情节服务.巧用对比,使所刻划的人物形神毕肖,活灵活现.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描写,尤其是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特点进行对比,使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而活泼,给人印象深刻.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运用对比进行分析,学生明白易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写作手法。在对比中,事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事物的美丑得以充分揭示,作者的爱憎得以充分表达。作文时,如能巧用对比手法,就会有力地彰显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正>怀古题材的古典诗词的发端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作品《登楼赋》。此后,此类题材的诗词浩如烟海,其内容则大多为感怀之意。"怀古类"诗词的艺术特点比较鲜明:情感触发方式上多数由眼前之事物生发而来,这些引发联想的事物,一般是某个地点、某处景物、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等等;内容表达上多数以对举交融的形式出现,往往是时空的对举、古今的对照,运用对比的模式,或明或暗;情感主题上多数表达或抒发  相似文献   

4.
正一、赏析教材文本,感悟文本之美1.词语美(1)生动性语言的生动形象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体现。比喻作为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将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把事物表达得更为形象生动,常用的比喻词有as,like,as if,as though等。还有一种较常用的手法是拟人,即把无生命的事物当做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使语句更为生动,表达更富情感。  相似文献   

5.
对比法是我们作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这种技法的特点是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作文时巧妙运用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一般不直接交代"论证"观念,但在"表达交流"部分阐述议论写作时会明显地透露出来,那就是流行于中学语文界的传统认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其表述是这样的:"对议论文论据的要求……能证明论点","还有一种对比法,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或者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来证明论点"。  相似文献   

7.
对比,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对比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十分常见。例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  相似文献   

8.
王云 《现代语文》2013,(9):155-156
巧用对比手法,可以使对比的几个方面形成具体的比较、对照关系,或造成彼此的映衬、烘托效果,这样既能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又能更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学生平时阅读和写作都可以借用这种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赤壁赋》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就非常精彩。作者面对月夜秋江的美景,先是飘飘欲仙“饮酒乐甚”,但紧接着哀婉、凄切的箫声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阴影,让人不禁怆然而泪下。最终在主客问答之间主人胸襟又得以开阔,精神得以旷达,  相似文献   

9.
对比描写法是将两种人物、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突出各自的不同特征;或将同一人物、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以突出其变化的悬殊。  相似文献   

10.
我在多次的中考作文阅卷中发现,大部分考生虽有好的立意,但在行文中这些主题往往被淹没,显得似有非有,隐隐约约,这种含糊其辞或深藏不露的文风,只能使阅卷老师望而生厌,那么如何强化文章主题,使其鲜明呢?可尝试以下方法:一、对比反村法这是一种把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事物有意识地放在一篇文章里,通过它们的反差来说明和突出主题的构思方法。对比法有横比和纵比两种,前者指两种人物、两种事物、两种景物的对比,如《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形象的对比;后者指一个人物、一种事物、一种景物的相反两方面的对比,如《故多》中中年闰土和少…  相似文献   

11.
《赵将括母》一文情节紧凑,语言活泼,成功地塑造了有德有识的赵母形象,究其缘由,除了详略得当的剪裁外,主要是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对比也叫比衬,是写作中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技巧,它通常是指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性格的人物,安排在同一组矛盾中,这就是常说的对比;有时,对比的两方面也可以存在于一样事物或一个人物的本身,这就是常说的自比;有时,对比的两方面也可以存在几样事物或几个人物中,这就是常说的(?)比。自比,对比,(?)比,都是为了让其显  相似文献   

12.
<正>一、移情式情感体验简述所谓"移情",就是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也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到外在事物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事物是美的。"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李普斯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1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  相似文献   

13.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衬托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中,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表现某一人物,作者会从不同角度,把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加以衬托,这样"烘云托月"能更加突出所描写内容的神采,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为了有力地抨击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制度,采用了对比手法,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生活进行对比。对比,是把截然相反的人物、不同性质的事物组织在一起,通过互相衬托,更清楚地显示人物、  相似文献   

15.
在佳作迭出的宋代词坛中,李清照的《漱玉词》与朱淑真的《断肠词》遥遥相对,并称"双璧",而且这两位女词人都偏爱使用对比手法。文章试从两人词作入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她们通过熟练自如的"对比"手法运用,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蕴涵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寄寓了更丰富的情感波澜,并以此来表达一种"今不如昔"的唏嘘,这都是由两位女词人生活、情感历程上的屡遭变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冯玲玲 《考试周刊》2012,(80):48-48
何为对照?对照即把两种相差、相反、相关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差、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使之相反相成.以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也称对比。对照手法的运用.可以鲜明地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收到突出事物本质、表达鲜明爱憎感情的效果。本文将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共同探讨、体味对照或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夸张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物、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本文中的夸张是指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强化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学是人学,少不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因而,夸张的艺术手法深得作者的青睐。诗歌运用夸张的手法是一种普遍现象,夸张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18.
吴庆丰 《现代语文》2015,(1):138-14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思维模式,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产物,也只有认识了事物才能用语言来表达。汉语"在+处所"空间范畴反映事物发生和存在地点或位置,也体现了汉语对空间范畴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英、汉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空间认知系统和认知习惯,因此英语中对空间概念的表达也和汉语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汉语"在+处所"和英语介词"at、in、on"在表达空间范畴时差异的对比,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对空间范畴表达的不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9.
谚语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不仅能说明事物,还能表达说者对该事物或事理的主观评价、态度和情感色彩.当汉维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两种语言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汉维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而两种语言通过修辞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征,它积淀了汉维民族文化的精神.论文通过大量谚语来对比汉维两个民族所体现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20.
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但一些术语却极易混淆,尤其是对比与衬托。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一、概念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