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东京 《班主任》2009,(6):21-22
谈起班主任工作,我们常说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大家都这么说,许多老师也这么做,习以为常,不以为有什么不对。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些偏颇。“抓两头带中间”,是对中间学生的漠视,是一种教育不公平。再说,学生不是绳子,抓住两头就能带起中间。班主任面对的是班里几十位学生,不能只抓两头,中间也要抓。  相似文献   

2.
李强 《教师》2011,(23):93-9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教师(包括学校)会不自觉地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落后三种类别。对于不同类群的学生,常规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方法却掩盖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即淡化和削弱了对中等生的教育。所谓“带”,实则是跟着走,出现教师“抓两头”精心,“带中间”随意的现象。而教育法规一再警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的主要对象可以说就是这一大批中等生。若绝大多数中等生仅靠“两头”去带,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其自尊心,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学生有尖子生,中间生,学困生,中间生占大部分,一般做法是“抓两头,带中间”,但这种做法不利于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弊大于利,根据中间生的心理特点,必须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法,强化对中间生的培养教育,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以往,我的班主任工作总是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从1990年起,我把“带中间”改为“抓中间”,几年的实践表明,我的这着棋走对了。中等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大部分不甘居中游,有强烈的进取欲;小部分表现为随大流,得过且过;也有极少数缺乏前进的  相似文献   

5.
自有学校教育以来,每个班级里都存在着优、中、差三类学生。“抓两头,带中间”是许多教师为改善这种状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却掩盖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弊端——淡化或削弱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在许多教师眼中,所谓“带”就是跟着走,往往是抓“两头”精心,带“中间”随意。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等生”心理障碍疏导的一些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智莉 《科学教育》2007,13(4):77-78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而且这种框框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人们某种“心理定势”沉淀下来而又往往被人们的“潜意识”加以强化,从而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中等生”这一层次的学生是大多数,他们的质量如何,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每接一个新班,最先认识和了解的往往是尖子生和后进生,最后才是中等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等生本身在班里表现很一般,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二是因为好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采取的是“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而实际上往往只注重了“抓两头”,却忽视了“带中间”所致。正如一位中等生所说的:“老师经常表扬鼓励好的同学,批评帮助不好的同学,对我们这些不太好也不算太坏的同学就不大管,我们都快成了被遗忘的人了。”此话很有代表性,既反映了中等生的心声,也反映了教师“抓…  相似文献   

8.
在班级管理中,班任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两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生、差生”,中间自然就是“中等生”了。平时,班任接触最多的就是“优生”和“差生”了。“优生”是学习上的尖子,班级的佼佼者。所以,班任时时注意“优生”的一举一动,为他们提供一切优越的条件。“差生”是让班任最费神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差,纪律也不好,常惹是生非,给班任找麻烦。班任要想管好班级,首先要管住他们。因此,“差生”也成了班任经常关注的对象。而且有的差生并不什么都差,他们往往在文体活动中表现很优秀,为班级争得荣…  相似文献   

9.
一、理论依据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30人,超过这个范围,教师的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超过的人数越多,其结果是能力有限的教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就只能“牺牲”了。  相似文献   

10.
在完整系统地传授古代小说名著知识的同时,突出重点,抓住特色,整体安排“抓两头带中间”,具体作品“抓中间带两头”,再辅以若干辅助性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中间族”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园中、教室里有一个没有被教育者注意的群体,就是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的“中间族”。这些“拉一把”能出类拔萃、“放一把”能惹是生非的“中间族”自身存在、形成的一些不良心态,严重威胁着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中间族”,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一、转变观念,重视对“中间族”的教育管理学生的素质结构是呈橄榄状的,即中间大,两头小。舍大而求小,显然有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中间族”的稳定而放弃对他们教育管理更是不可取的。学校中所谓的“优”“、中…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这种方式在相当程度上通过人们的某种“心理定势”沉淀下来,又往往被人们的“潜意识”加以强化,从而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中等生”这一数量众多且极易分化的阶层,他们的心理障碍,更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抓好“中等生”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的提高。为此,“中等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中等生”主要心理障碍类型及特点1.精神欲求不足型及特点这部分学生长期处于“中等”地位,缺乏老师应有的…  相似文献   

13.
小班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上课时的视野覆盖范围。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超过这个范围,教师的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即超过的人数越多,教师顾及不到的学生也越多,造成教师只得抓两头带中间,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中间学生  相似文献   

14.
“抓两头,促中间”是中学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其实质就是以抓尖子生和差生来影响和促进中等生成绩的提高。这无疑是符合抓点带面原则的。但我认为:“抓中间带两头”与前者相比,效果则更好。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名字的,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且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  相似文献   

16.
孙雁群 《今日教育》2007,(2S):30-31
“抓两头带中间”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将工作着眼点放在人数少的“两头”,凸显的是班主任工作中充满智慧的“推”“拉”技巧。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在我们教师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抓两头,带中间。”但是很多教师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使自己的行为走进了误区。他们认为:“抓优秀生”可以提高班级优秀率或升学率;“抓后进生”可以维持好班级纪律,提高及格率或毕业率,而对于“中间生”,因为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所以没必要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把"抓两头带中间"作为班主任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有一定的弊病.从实际效果看,班主任心系"两头",忘了"中间";即使"两头"抓上去了,也难以把人多势大的"中间"带动.从教育思想上看,这种工作方法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也不符合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愿望.1982年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强调说:"必须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只抓少数,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因此,"抓两头带中间"这种工作方法应当改一改.从1983年下学期起,我把"带中间"改为"抓中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是从分析中等生的表现和心理特征入手来加强中等生教育的.中等生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大部分不甘居中游,有强烈的进步愿  相似文献   

19.
勿忘班级的“中间层次”浙江省缙云中学校施永忠,蔡挺槐班级工作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抓两头,带中间”,就是一头抓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头抓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从而带动处于中间的一般学生,使整个班级集体共同走向进步。实际上,这种做法导致了学...  相似文献   

20.
班级工作勿忘“中间层次”施永忠,蔡挺槐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特别是班级具体工作,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作“抓两头,带中间”,就是一头抓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头抓落后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从而带动处于中间的一般学生,使全班学生共同走向进步。但是我们发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