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张佐辰张佐辰,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未殿试。南明时官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其人其事在《明史》、《南明史》中均有所记述。钦赐一品出使泰国的外交使臣郭石渠郭石渠,字文渊,贵州思南县邵家桥凤鸣场(旧称阜民场)人。14岁中秀才,17岁以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考卷中乡试第一名(解元)。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翰林院检讨,  相似文献   

2.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3.
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后,废丞相不设,于浩繁的政务殊有不便,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当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任命情况,《明史》卷3《太祖纪》云:"以邵质、吴伯宗、宋讷、吴沉为之。"卷72《职官志》补充道:"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但同书卷136《刘仲质传》却记载刘氏在同一时间以礼部尚书任华盖殿大学士,这就不免使人设疑:明朝第一位华盖殿大学士,究竟是邵质呢还是刘仲质?  相似文献   

4.
朱国祚传略     
朱国祚代表着秀水朱氏家族科举仕宦的巅峰。万历十一年,朱国祚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知起居注。万历二十五年,进右庶子。次年,超擢礼部右侍郎。万历二十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代理尚书职务。万历三十年,转吏部右侍郎,因被御史弹劾,引疾回乡,自此家居十八年。泰昌元年,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天启元年,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天启三年,转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大学士。有《介石斋集》二十卷、《孝宗大纪》一卷、《册立仪注》一卷,编有《皇明百大家文选》十七卷。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蜀中遂宁出现了“席、黄、吕、李、张”五大文化世家,人才辈出,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席氏以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为代表;黄氏以明代工部尚书黄珂、女散曲家黄峨为代表;吕氏以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书画家吕潜为代表;李氏以清初语言学家李实、榜眼李仙根为代表;张氏以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大诗人张问陶为代表.本文对五大家族的研究成果,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正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光绪年间曾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  相似文献   

7.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光绪年间曾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  相似文献   

8.
乾隆进士梁国治,为官清正,尚节俭,品性修齐也极为时人所称道.累官至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位高权重,但对兄嫂,极尽兄弟情分.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市郊区张家台)人。生于嘉靖四年,死于万历十年(公元1525年——1582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予机要政务。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皇帝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开始担任内阁首辅(相当于丞相的地位)。他执政时,能从明朝的实际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对他的评价无论是当时或是后世,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当时有人称他是“宰相之杰”,“旷古之奇才”;后世有人说他是“救时之相”,也有人赞他是我国历史上六大政治家之一。而另一种评  相似文献   

10.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写作水平、史料价值较高的一部史书。本文从《明史》的构成、编修过程、史料来源、体例、不足之处等方面,对《明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康熙年间,清廷重启明史馆,因史料缺乏,遂向民间广泛征书,且一改顺治年间修纂《明史》的诸般禁忌,强调所征之书虽有忌讳之语,也不治罪,这为藏书家广泛参修《明史》提供了契机。清初藏书家与《明史》修撰关联密切,从进献、借阅所藏史籍,到草拟、编纂《明史》稿,乃至审阅、考订《明史》稿本,藏书家以多种方式参与《明史》纂修,且成绩斐然。藏书家与官修《明史》的互动,反映了清初特殊历史背景下清廷编修《明史》过程中政治与学术、官方与私家史学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史》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时间最长的一部,因结构严密,文字精练,深受学界称赞。现在能够见到的《明史》主要有三个本子,即万斯同的《明史稿》、王鸿绪的《明史稿》和张廷玉的《明史》。这三个本子记录了《明史》修纂过程的三个阶段,在内容上既有前后承袭,又有某些差异,有的内容甚至差异甚大。万斯同作为事实上的总编,经他审定的《明史稿》,起点高,规模大,内容翔实,持论公允,为《明史》的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明朝嘉靖、隆次年间的政治舞台上,高拱是一位引人注意的人物。他自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后,先后任礼部尚书、大学士、吏部尚书及首辅等要职。在他居官期间,特别是兼掌吏部事后,面对明王朝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围绕吏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且大力整顿吏  相似文献   

14.
清代蜀中遂宁张氏家族,诗人辈出,其中以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其玄孙张问陶为代表,为清代文坛增辉颇多,本文对此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5.
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四年,毛奇龄参与《明史》修纂,他在史馆草拟弘治、正德朝纪、传及诸杂传二百余篇。考毛奇龄《西河集》中的《传》十一卷其实并非全是他在史馆时所拟的史稿,其中还杂有他撰写的部分清人传记。毛奇龄出史馆后,仍然继续关注《明史》修纂,进一步阐释了对"大礼议"的见解及《梁储传》的辨证。毛奇龄还撰成《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经王鸿绪审定后,收入他的《明史稿.后妃传》中,而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取材主要依据王鸿绪《明史稿.后妃传》,毛奇龄是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实际修纂者,他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结合康熙对《明史》编修前后的不同态度、王鸿绪整理《明史列传稿》与《敕修明史稿》的经过,对比分析王鸿绪两史稿呈表文本,可得出王鸿绪的所谓"敕修"不能成立的结论。王鸿绪的问题不在向来被指责的"窜改"或"攘窃"史稿,而在《敕修明史稿》之"敕修",在利用"416卷《明史稿》"曾被康熙批评的政治恐惧造成雍正朝以其《敕修明史稿》为底本续修而成现行《明史》。  相似文献   

17.
清代蜀申遂宁张氏家族,诗人辈出,其中以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其玄孙张问陶为代表,为清代文坛增辉颇多,本文对此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8.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明史》、《定陵注略》对明神宗矿税大兴记载的比较分析 ,论证《定陵注略》是考证《明史》记载之误和深入研究神宗朝重大史事的重要史籍  相似文献   

20.
国家图书馆藏416卷《明史》、王鸿绪《明史》与武英殿本《明史》中的《艺文志》部分收录了明末来华传教士的著作,其收录情况是清人在当时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反映。《明史·艺文志》对明末来华传教士著作的收录呈数量少、种类少、内容高度相似以及重视天文历算之学的特点,反映出清人对西方文化的轻视、误解、排斥、实用主义态度以及背后的华夏中心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