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A不B"格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构成、分布及语义等方面全面考察"不A不B"格式,着重分析这一格式的语义特征."不A不B"格式中A、B的意义关系有相对、相反、相近、相关四类,A、B意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A不B"的语义差异,同时,受语境影响,相对类"不A不B"往往产生语义偏移.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从"不A不B"格式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句法功能、语用价值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展示其主要的研究成果,探讨"不A不B"格式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它出现较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大量应用,如不稼不穑、不丰不杀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构成、分布及语义等方面全面考察“不A不B”格式,着重分析这一格式的语义特征。“不A不B”格式中A、B的意义关系有相对、相反、相近、相关四类,A、B意义关系的不同形成“不A不B”的语义差异,同时,受语境影响,相对类“不A不B”往往产生语义偏移。  相似文献   

5.
孙琴  唐韵 《贺州学院学报》2010,26(1):77-79,87
文章以《朱子语类》中的"不A不B"格式为考察对象,穷尽性搜索其中的"不A不B",分析其使用概貌,并对其内部构成与意义表达,及语用价值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谈谈不A不B     
本文采取描写的方法,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运用语法学和语义学中的有关知识,校为全面地探讨不A不B这一固定格式,重点分析了不A不B之间的语义关系,不A与不B之间可以是完全否定,可以是不完全否定,也可以是否定后有蕴含,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通过对不A不B的考察,目的在于掌握这一固定格式的用法以及与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许多像"不痴不聋、不卑不亢"格式的成语,我们把它叫"不A不B"式成语。文章主要从"不A不B"格式成语的来源探讨成语"不A不B"格式中A、B的特征,成语的感情色彩特征以及成语的变式等。  相似文献   

8.
“不A不B”式词语是四字格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本文以近代汉语的语料为考察对象,对该格式词语的语源探究、语义类型、A与B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发现该格式词语具有能产性、灵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孙琴  唐韵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2):110-113
在《朱子语类》这一特定环境中,分析了"不A不B"型四字格词语的概貌、内部构成与意义表达及语用价值的表现情况,以理清这类词语格式的发展线索,有助于丰富汉语的词汇、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法构成、语义类型和语用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A不AB"格式。其内部语义关系主要有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在语用方面,"A不AB"格式是口语色彩较浓厚的语法格式,节奏感强,韵律优美,语义清晰,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四音节的"A不AB"格式是人们追求语言表达简洁明了,从而保证日常交际有序顺利进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形式范畴是生产关系范畴的不成熟形态。有学者则以马克思曾并列使用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范畴为由反对学界将二者等同的一贯说法。因此,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澄清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范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阿甘正传>是一部看似笨拙,实则精巧而且充满智慧和深意的影片,它一方面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传奇梦幻,为我们讲述了阿甘一生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故事,另一方面,它还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的三种不同的和神的关系状态,并且对人类陷入的某些处境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和象征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尚书》虽然用虚字不多,但虚字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理清了虚字,对内容的理解不无裨益。从其中“而”的用例,可以一窥较早期的“而”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1941年,中日战争僵持之际,苏、日两国于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民众也没有置之度外,纷纷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民众舆论的配合下,中国政府经过交涉,终于弄清了苏联签约的真正意图,明确了以后的外交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一般分为五种,语汇中的大多数合成词都可以据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有些词,由于其构词语素间的意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有两可的情况,“物色”一词就是这样。以“物色”的现代常用义为着眼点,从“物”和“色”的语素义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意义组合关系,是探寻其结构方式的基本依据。按此分析,“物色”既可以是并列式合成词,也可以是支配式合成词。语汇中类似“物色”这种具有两可结构方式的词还有一些。尽管人们对这些词的构成方式看法不一,但其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可以做不同的分析,且具有一定的理据,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儒家的重要范畴,从辞源上而言,它产生于西周时期:从观念上而言,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表达的是人对神灵的虔诚的心理态度,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德”的观念的凸显,“诚”的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对道德的虔诚信奉;“诚”作为范畴而言,由《中庸》最先提出,在孟子、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7.
"厮"在唐五代时期产生了入声的读法和"互相"义,音义来源都不清楚。副词"相"从先秦以来就有"互相"一义,平声的"相"在唐五代时的口语里产生了入声一读,"互相"义的"厮"和入声的"相"具有密切关系:1.唐代的格律诗中,"相"有押仄声韵的情况;2.今天方言中"相"、"厮"的读音来自于中古的同一入声。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提出“和平崛起”思想。“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把握,是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客观要求,是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即将崩溃论”的回应。发展是“和平崛起”的核心;稳定是“和平崛起”的前提;机遇是“和平崛起”的条件;创新是“和平崛起”的根本。“和平崛起”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述康德“理性”哲学中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考察康德在其哲学中对科学与宗教的界定来指出它们的联系。理性的批判是科学与宗教得以产生的基础,科学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宗教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