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铁先生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所版的《朱子全书》之《阴符经注》的校点说明中,扼要阐述了将此文以《阴符经注》而不以《阴符经考异》收录的原因,并提出《阴符经考异》其实是蔡元定的《阴符经注》的观点。本文在作了进一步的考订后认为,王铁先生的论证不可谓不力,但其结论还是未能令人信服。现在通常所说的朱熹《阴符经考异》,最初名为《阴符经注》,它既不是朱熹作的,也不是蔡元定作、朱熹校正的。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人创作与民间艺相结合的结晶,在取得非凡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浅陋廖误,缺漏衍生之处,为作品之美中不足,吴承恩之后,对《西游记》的艺术修补仍在进行,而在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中,汪Zhan漪笺评本《西游证道书》艺术修补的成就最为突出,它虽是一部节本,但由于其高度的艺术独特性,居然实际上决定了清代《西游记》本发展的主潮流。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猪八戒",经考证这些都来自于小说《西游记》而不是杂剧《西游记》或其他,《金瓶梅词话》中还出现了一副对联及一句俗语,也极可能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小说《西游记》现存最早的刊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则受小说《西游记》影响的《金瓶梅词话》不太可能早于此年,由此可得出《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通俗历史演义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国演义》,而排名第二的则非《东周列国志》莫属。关于其作者,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认为是冯梦龙,也有人认定是蔡元放,其实还有人认为是余邵鱼。之所以会这样,跟《东周列国志》的成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张衡所撰《思玄赋》除收入张衡别集外,《文选》与《后汉书》均保留了原文。胡刻本李善注《文选》中,《思玄赋》旧注下小字云:"未详注者姓名,挚虞《流别》题云衡注,详其义训,甚多疏略,而注又称愚以为,疑非衡明矣,但行来既久,故不去。"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中,相同篇目注下虽题名"衡注",但依然保留了李善的观点。两种版本中,李善只简单辨析了其所引旧注并非张衡自注,而《思玄赋》旧注何以"行来既久"以及到底出自谁手,都需要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6.
晚清湖南名士王闿运曾纂《东安县志》,当今学者多认为其书已遭毁版或者佚失.论文通过考察现存《(光绪东安县志》版本、内容特征和相关文献,考证此志即王闿运所纂.  相似文献   

7.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注老而成的宗教经典。通过梳理文本,认为道教重要的清静教义,已经在《老子想尔注》中有明确和丰富的阐述。它承续了道家哲学范畴"清静"寡欲不争的含义,但又作了宗教性的发挥,即发展成集宗教尊神太上老君之"道意",宗教戒律之"道诫",宗教修持方法之"道术"三涵义于一体的教义。  相似文献   

8.
《文选》分体既非三十七类,更不可能是三十八类,而只能是三十九类。对证明《文选》分类起关键作用者有二:《文选》序次作家的实际情形与《文选序》所说的"各以时代相次";相关版本上之标示。陈景云诸名家因未能就整体来考察部分,故虽知"移"而未能识"难"。《文苑英华》及《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如何,这对研究《文选》原分多少体无实质性意义;据天津艺术博物馆与日本永青文库分别所藏的敦煌本《文选注》之"解",无法证明"难"非《文选》之一体。  相似文献   

9.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21,(1):67-72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写木仙庵谈诗,"四操"之一凌空子称自己所吟之诗为"扯淡"。《西游记》讲道说支持者站在金丹大道的立场对此进行了解读,客观上肯定了这一回的存在价值。"扯淡"一词不雅,其主要含义是"闲扯"和"胡说",从文学角度来看,可称之为"闲笔"。《西游记》中的闲笔主要包括唐僧师徒的闲聊,文中插入的诗词韵语,以及具有讽刺意义的戏笔冷语等。这些闲笔与宋元以来的说话"头回",说话人引用诗文以炫学逞技,以及吴承恩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在杜诗学史上,以删除"伪苏注"为功劳最大,宋人对此早有定论。近代学界对此亦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九家集注杜诗》是否还存有"伪苏注"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郭氏《九家集注杜诗》还存在有少量"伪苏注";二是认为郭氏已经把"伪苏注"删除干净。笔者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对《九家集注杜诗》中所有的东坡条目作了全面系统的检索和考查,认为《九家集注杜诗》中确实还有少量的"伪苏注"存在。  相似文献   

13.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节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中学语文传统篇目,教材都将"两涘渚崖之间"的"渚"注释为"水中的小块陆地",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15.
粤教版高中《语文》收入了苏轼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赤壁赋》,其中教材是这样注释"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在江边打鱼砍柴。渚,江边。"笔者认为,此注值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11-113
程俊英、蒋见元先生的《诗经注析》对于方玉润《诗经原始》中《甘棠》一文的训诂及逻辑问题进行了反驳,针对"伐"、"败"、"拜"三个字的解释,产生了异议,并断定方玉润"盲从宋儒之说"。然而《诗经注析》中对于此诗逻辑的解释也很难称得上准确,因此需要通过对诗经不同译注版本的对比,通过对《诗经》风格的整体把握,进行一次新的探讨。在探讨之中,应当找到形成这两种错误的根源所在,和错误本身所体现的思维惯性,从而纠正对《诗经》的某种误读。  相似文献   

17.
历代官私书目,或著录《何氏注孙子》,或著录《何延锡注孙子》,卷数或为三卷,或为二卷。《崇文总目》著录《何氏注孙子》二卷之何氏即何延锡。其余著录何延锡《注孙子》三卷或《何氏注孙子》三卷,其中增加的一卷,当是宋代"何氏"所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的注者有二:一是南唐何延锡;二是宋代"何氏"。三卷之中照录于《通典》及《武经总要》的文字及"梅氏之说得之"之语,当是宋代"何氏"所增益。而此"何氏"或许确是某一姓何的人,或许是伪托南唐何延锡而称曰"何氏"的某一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注,以五代何延锡注为主,又有宋代"何氏"增注。  相似文献   

18.
汉代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作品原集久佚,目前对于其集中所收录的三首《六言诗》,自明清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是他人伪托之作,其二认为是孔融所作。笔者据《六言诗》三首所载内容和思想倾向,同时结合孔融生平事迹。可以推定此三首《六言诗》非孔融所作,当是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9.
《中华再造善本》与《续修四库全书》均影印《广舆图》,二者版本著录不同,《中华再造善本》著录为"万历七年钱岱刻本",《续修四库全书》著录为"嘉靖四十年胡松刻本"。本文通过《广舆图》嘉靖、万历刻本的版本特征的梳理,认为二者影印底本应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嘉靖三十四年前后的初刻本。  相似文献   

20.
清人陈尚古著录、茅坤第三子茅镳所作《祁禹传》,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失传的百回巨著。通过文献的考辨可知,其书并未佚失,而是改名为《天缘奇遇》并被收入明代通俗类书之中。探索这一公案的关键在于破解作者利用自己姓名所设之隐谜:茅镳只是茅坤第三子茅贡(后改名国绶)的托名,他因自己姓"茅"之音同于"毛",名"贡"源于《禹贡》,从而利用《百家姓》"祁毛禹狄"的熟语,为小说主人公赋名"祁禹",并以此二字谐音"奇遇";又据《诗经》"德如毛"之句,为祁禹拟字"子",再据《诗经》"车鸾镳"之句,为自己拟"笔名"为"镳"字"右鸾"。此书创作原型当为作者长兄茅翁积,故创作时间应在万历十年(1582)茅翁积瘐死狱中后不久。其创作命意亦源于长兄放浪声伎从而被人构诬以死的悲剧,作品表层的艳遇书写之下,凸显的是茅家试图摆脱茅翁积事件评价窘境的姿态;而其纵情声色的描写对晚明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曲折地反映了晚明社会中欲望与伦常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