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平平 《文教资料》2010,(16):73-74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文章从色彩、音乐、人物、道具方面全面分析了隐喻手法在电影《芝加哥》中的巧妙运用,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解读事物的新角度,体现了隐喻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眼”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现代语文》2006,(6):27-29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将秉着认知语言学的这个信条,来观察汉语中一些涉及到“眼睛”的词或成语以及熟语,从“看是接触”及“看是理解”这两个潜藏于概念中的隐喻,意在探明我们概念系统的隐喻性,探明“隐喻是无所不在的原理”(Richards,1965:92)并进一步探索隐喻的激发机制——是什么使我们选择一个相异的领域来操作和理解原域。  相似文献   

3.
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话语”本身只具有抽象的特征,然而在语言运用中,人们通过隐喻认知方式赋予了“话语”它本身不具有的物理属性。人们对“话语”的隐喻认知大致有两种模式,当发话把“话语”当作一个音义结合的整体时,往往采用实体隐喻模式;当发话着重强调“话语”所表达的意义时,一般采用容器隐喻模式。  相似文献   

4.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表达另一种事物”(Lakoff and Johnson,1980:5),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1](p·28)作为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是词义引申、演变、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衍生新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词“深、浅”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参照面和方向性及其投射,以及其所表达的事物的本体特征。事物论“深、浅”的原始参照面是地面,其原始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由上往下的方向,而参照面和方向都可以进行不同于原始状态的投射。“深、浅”所表达的事物的本体特征是非实体性、易穿透性和非易视性。“深、浅”的隐喻义包括表示时间、颜色及其他抽象概念,其隐喻义与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表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投射理论对空间维度词“大、小”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小”所描述的事物的突显程度,其所说明的事物的典型形状,以及与其他维度词语对立项数的不同,其所描述的事物的维度突显数量情况等。其隐喻义的内容包括“大、小”表示时间、表示年龄等.其隐喻义与其始原域中的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燕南 《英语沙龙》2010,(2):15-15
隐喻 隐喻(metaphor)即以一事物直接喻另一事物而不用“像”(1ike,as)这类比喻词。翻译英语隐喻不可太字面化,否则难以达意。  相似文献   

8.
3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派,以追求情绪的朦胧美为其创作的艺术支点。一方面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注重隐喻、意象、象征、暗示;另一方面又深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熏陶和影响,追求意趣、韵味、淡远、蕴藉等,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化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9.
假装游戏是一种通过动作或语言等外在表达,将某一事物或人表征为另一事物或另一人的具有相似性的自由游戏活动,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夸张的游戏行为。幼儿假装游戏分别具有“转换”、“元交际”、“符号性表达/演”和“基于脚本的想象与创造”四种隐喻。其教育价值意蕴给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也就是借“种”作“属”。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真正认知隐喻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隐喻(metaphor)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是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韦泊斯特》将隐喻定义为:辞格的一种,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暗示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或类推性(如the ship plows the sea或  相似文献   

12.
若干教育隐喻探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若干教育隐喻探源郑金洲隐喻也称为“暗喻”,是不明显的比喻。它与明喻一起构成比喻的三种基本形式。与明喻相比,隐喻不容易马上被指认出来。隐喻在教育陈述中运用较为普遍,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用来说明教育中的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相类关系,有的用来说明相同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常人们所讲的教学隐喻指“教学是什么”,这是对教学隐喻狭义的理解。本文中的教学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教学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这样,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联想,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因此,以上所述的比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在本质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4.
谢东 《现代语文》2006,(5):71-72
一 “整体把握”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在标准中多次出现。综观几处具体的表述,可以发现,它的涵义并不一致,而是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指整体直觉的文章把握方式,也就是不通过逻辑的层层推导,而是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一般认为,相对于印欧语系而言,汉语言是一种模糊的,有着极大自由和随意性的艺术语言,它长于暗示、隐喻,善于表达朦胧隐蔽的感觉、体验和情感;汉语的修辞崇尚“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追求以有限的文字包孕具有生长因素的深广意蕴;汉语意义的确定,需要在整个题旨情境的映衬下,靠语感和领悟来把握。因而,中国传统的文章解读,重整体感受和直觉体悟,这是汉语言的特点和中国人思维特征所决定的特有的解读方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能力”,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文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舛互”是一种修辞格,“自相矛盾”是病句的一种类型,但由于两者都具有“互相矛盾”的因素,所以常被混为一谈,那么,如何辨别“舛互”与“自相矛盾”呢?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舛互”?它与“自相矛盾”有什么不同?“舛互”是“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全部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一种修辞格。肯定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的审美范畴中,“含蓄”美历来为诗人所珍视,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要创造“含蓄”美,达到迷离恍惚的境界,诗人们通常采用的几种主要艺术手法是隐喻、暗示和象征。这几种手法的共同特点是:用一物去“影射”另一物;诗中景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只是诗人心中事物或情感的对应物(或说“影射  相似文献   

17.
<正>隐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和表达途径。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人们日常交流的概念系统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隐喻思维可以强化学习者对概念的内在表征,使学习者以具身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以熟悉概念来映射陌生概念,形成基于个体意象图式的隐喻理解。郑毓信教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手势和身体活动,以及隐喻、生活经验等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诗歌之所以能够写得“短”,主要得益于意象的强大凝聚力,或者是象征的巨阔张力,或者是隐喻的无穷暗示力,等等。前者如庞德的《地铁车站》,再者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后者如卞之琳的《风景》。但在赵丽华的这首短诗里,我们看不到意象的营造,或象征的呈现,或任何隐喻的色彩,它仅仅是一种最朴素的表达——叙述。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时俱进”是江泽民同志在汲取传统化精髓的基础上,从新的历史高度出发,富有科学性、创新性的再造、生成。“与”。印根据、随伴,体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选择性,而不是消极被动性;“时”,指的是事物赖以存在的时空,具有内在规律性;“俱”,体现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全面性;“进”,既是事物运动的实质和目标所在。也是事物发展的性质、状态、方向及其规律。与时俱进,就是指事物通过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及其发展从而显现出的进取性状态的过程。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事物运动发展的生存法则和人们不断进取的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20.
刘芳 《语文知识》2009,(3):52-56
在现代汉语中,“V得/不动”中“动”的语义类型有三种:受事能否发生空间位移;受事能否发生状态变化;施事能否实施某种动作行为。这三种语义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演变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