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史实: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朝腐朽统治以及起义的失败。 2.认识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胜利面前滋长骄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王兴亚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是作者多年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成果之一。本书以大量较为翔实的史料,分析研究了李自成在领导这次起义的过程中,提出的“均田”、“免粮”、“追赃助饷”、“割富济贫”、“平买平卖”等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系统  相似文献   

3.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提出了“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革命口号,贯彻了“割富济贫”、“发粟赈饥”的具体措施,并严明军纪,秋毫无犯,一时“民奔走赴之者百万”(吴伟业:《绥寇纪略·汴渠垫》),势大振。自此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明王朝的伟大胜利。然而,李自成在进京后,仅仅只有四十一天,随着山海关一战失利,遂撤出北京,由山西退至陕西,又由陕西撤至湖广,最后在通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使这次轰轰烈烈的大起义迅速归于失败。主要原因何在呢?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学界长期来对此问题  相似文献   

4.
明朝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腐朽的反动统治,把孔学当作救命草,极力鼓吹“君子应该统治人,小人应该被统治”,要人民“思无邪”,就是不许人民有造反的念头。然而,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不断激起农民的反抗斗争,明末农民的大起义,再次戳穿了孔学的鬼话。 1628年,明朝全国遭灾,陕西北部旱灾特别重,许多农民饿死,凶恶的官府仍然向农民逼粮逼钱。愤怒的陕北农民,在农民领袖、闯王高迎祥等人率领下起义。他们把儒家宣扬的“思无邪”一类鬼话,统统踏在地下,举起革命刀枪,杀向地主、官府,指向孔孟之道。起义军从陕北打到河南、湖北一带。又从河南向东打,冲破明军包围,拿下明朝皇帝的老家——安徽凤阳。在凤阳,起义军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祖坟一把火烧掉,显示出革命农民蔑视“天子”、敢于造反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推翻明朝黑暗统治的决心。高迎祥牺牲以后,李自成继任闯王。李闯王勇敢善战,生活朴素,关心人民疾苦。他大破“劳动者应该养活统治者”的孔学说教,宣布农民不再向地主、官府交纳钱粮,并且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起义军所到之处,杀贪官,除恶霸,号召农民夺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和耕牛。他们还捣毁郡学,烧掉孔庙,镇压反动儒生。明朝贵族福王住在洛阳,霸占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和抽象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上升为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即认识对象作为有机的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这个统一思维过程中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阶段,一般都用具体——抽象——具体的公式来表示。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认识历史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考察史料后,研究者确定了一个个具体的史实。例如,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我们读了“二十四史”等文献资料,对许多重要史料进行了考证,确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存在过陈胜、张角、李自成……这样一些人物;存在过“诛暴秦、伐无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均田免粮”……这样一些口号,存在过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李自成起义”……这样一些历史事件。我们对历史  相似文献   

6.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1953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一书中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军“统一了河南,占领了荆襄”。(第352页)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二○九年七月,在祖国东南大地,卷起了革命的狂飙,陈胜、吴广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从大泽乡开始了。这次起义不仅揭开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的序幕,而且以它光辉的业绩彪炳于史册,永为后世景仰。陈胜在号召群众起义时,响亮地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许多同志在研究这次农民起义时都注意到了,并把它作为起义的口号。尽管他们对这一口号革命性的估计有  相似文献   

8.
吕梁山农民起义军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支。在清军入关后,他们投入了抗清斗争。1644年吕梁山区起义军首领王刚随李自成西去(李自成即在吕梁开始起义的),另一部分农民军以任亮为首,坚守山区。他们在1648年发动猛烈攻势,华北各地人民起兵响应,任亮所率吕梁起义军于次年攻克五十余县,几乎光复全晋。他们成为抗清斗争高潮中的一支主力。至1668年清政府一面实行  相似文献   

9.
1130-1135年,在洞庭湖爆发了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是北宋末年以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全面激化的必然结果。当时正值金、他齐与南宋处于对峙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钟相、杨么起义军对金与他齐的态度如何呢?本文就杨么义军与金的傀儡一一HAI齐的关系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史学同仁。1130年2月17日,钟相等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民族躁吸,在武陵县的天子岗宣布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战斗口号。起义军声势浩大,建立了“大楚”政权,与南宋王朝分庭抗礼。南宋统治者任用溃军孔彦舟为荆湖南北路…  相似文献   

10.
公元1448年——1449年,以黄萧养为首的广东地区的农民起义,是明中叶南方沿海地区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历时一年半左右。起义军人数最盛时达十余万众。起义军曾水、旱两路围攻广州达半年以上,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于明王朝在广东地方的统治,给以沉重的冲击。明王朝一度损失了广州四千余石的“折银粮”,停止了广东地方官的“朝觐”;顺德县治,便是这次起义之后为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防范和镇压而设立的。它对明王朝中央政权的震动也很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爆发的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利用宗教作掩护的农民大起义。它有力地冲击着东汉王朝的统治,使之临近崩溃的边缘,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农民战争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张角曾提出四句宗教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为动员农民起义的口号。长期以来,对这一口号的探讨,是黄巾农民起义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多数同志认为,这一口号是以宗教谶语的形式来表达农民的革  相似文献   

12.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的起义,是我国农民战爭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起义所提出的“均貧富”的口号,及其对赵宋封建政权和封建地主阶級的打击,在我国农民战爭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次起义的发生是赵宋政权和封建地主阶級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經济剝削和政治压迫所引起的。宋太祖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赵家政权,劝部下“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飲酒相欢,以終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曾经掀起过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来反对黑暗的封建统治,反对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历经东汉末黄巾起义,隋末王薄、窦建德起义,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北宋王小波、方腊起义,南宋初钟相杨幺起义,元末韩山童起义,明中叶邓茂七起义,直至明李自成起义,在起义发生前后,都曾提出起义的口号或号召,以发动农民群众。这里想就一些重要的起义口号或号召略作分析,揭示出农民革命战争反对封建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这是“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动力”说的一条重要的理论依据。“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时期爆发的白朗起义,除了具有土匪活动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反抗外来侵略与压迫的性质。从白朗起义的军事行动,起义所提出的口号,起义军与革命者的联系,以及白朗对其他土匪首领所造成的影响和起义的结果来看,白朗起义无疑都具有反帝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宋代结束了唐末五代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因此,元朝时便有人把宋与汉唐相比,并称为“后三代”宋代的发展形势和王朝的统治力量虽然比不上汉和唐,但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产生了许多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一些特点:第一,农民起义反封建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以唐末黄巢起义提出的“均平”称号为转折,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提出“平等”的主张,以至南宋初年钟相、杨么领导的起义,更进一步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战斗口号.这些口号或主张明显地要求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平均,把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为以后的农民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次,两宋时期,农民起义次数之多,阶级矛盾的尖锐剧烈,是前所未有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大小农民起义至少有四百次以上.而  相似文献   

17.
北宋初年爆发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几乎波及全四川且首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可谓我国农民战争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起义。在此之后,我国历代农民起义都沿着追求财产平均的道路进行战斗。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基本矛盾的产物,这一矛盾的发展是导致农民战争的斗争形式和水平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封建土地制度又是这一矛盾的重中之重,因此,以土地制度的变迁角度考察这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起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明代短篇小说多是市民的小说。它们从市民的角度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当时,市民的主体是商人和手工业者,还有船夫、读书人、兵士、妓女以及一部分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的城市农民。这是一个数量众多、值况复杂的社会阶层,是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以及都市的繁荣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封建社会里,市民是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带有“民主”因素的个人自由,反对理学和礼教。在晚明激烈的市民反封建斗争和“党争”中,在明末清初的农民大起义和反清斗争中,市民思想曾一度蓬勃发展。它反对残酷的封建压迫剥削,主张平等,要求均田减…  相似文献   

19.
1959年是中国义和团反帝起义的60周年。这次起义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转的分裂剥削政策”(1)所引起的,是由于进口商品几乎完全免税而破坏了中国工业和与此相联的农业的根基所造成的。起义的动力是农民和城市贫民。在落后的封建的中国,起义者得不到真正革命的无产产阶的领导,领导起义的是秘密会社“义和团”。起义被力图在中国保持殖民制度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所镇压。列宁写道:“窒杀  相似文献   

20.
“红军”是中国近代史上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统一称号。但是,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在领导武昌起义的时候,人民军队使用的仍旧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出的旗号是工农革命军。那么,“红军”这一称号是什么时候提出和使用的呢? 1927年11月13日,共产党人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称“农民自卫军”。14日清晨,农民自卫军解放了黄安县城,活捉了伪县长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