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这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2004年在杭州上的一节阅读教学课。本节课在如何科学地体现“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和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等方面将给我们以诸多的启发,可供我们借鉴。】(课前谈话,教师以鼓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我很棒,我真的很棒”的学习自信心。)(板书课题,先出示“亲”字的字理课件,让学生从汉字构形上理解“亲”的字义,并用顺口溜识记为“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儿女,就像根连枝”。接着,引导同学们联系家中的亲人、《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等体会“亲人”的含义,再回…  相似文献   

2.
一、板书设计二、设计说明1.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再见了,亲人》一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应知道“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称哪些人是“亲人”。于是,我课前预先把“亲人”两个字用美术字体写于黑板上,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再把“大娘”、“小金花”、“大嫂”写在“亲”上,这样一目了然,很清楚文中所说的“亲人”是谁。2.板书设计有利于将文章知识点集中形象地再现。《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  相似文献   

3.
一、板书设计再见了二、设计说明1.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再见了,亲人》一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应知道“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称哪些人是“亲人”。于是,我课前预先把“亲人”两个字用美术字体写于黑板上,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再把“大娘”、“小金花”、“大嫂”写在“亲”上,这样一目了然,很清楚文中所说的“亲人”是谁。2.板书设计有利于将文章知识点集中形象地再现《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  相似文献   

4.
教学重点、难点: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图画的内容,能根据图画想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奶奶的感激之情;体会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及邻里之间的亲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预设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设置悬念1.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有救命之恩的……)2.揭题:亲人(齐读课题)师设疑: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激起情感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不懂的地方同桌交流或向老师、同学请教。3.全班交流。课文…  相似文献   

5.
刘金广 《山东教育》2002,(25):42-43
《军神》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的特点,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落实本组重点项目“速读”的训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继续强化前面学习的“体会句子含义”的训练,体会“军神”的含义;三是感受“军神”的形象,受到坚强意志品格的教育。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军神”的含义,感受“军神”的形象。为此,可以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一、切入重点,感知坚毅本课教材故事情节简单,重点突出,便于进行速读的训练。教学伊始,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白云 《吉林教育》2006,(10):54-54
一、以琴声为切入点,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学中,我抓住词语“断断续续”,请同学们自由感受,体会琴声的不连贯,体会弹琴者的不熟练,而恰恰在这不熟练之中,引导学生体会出盲姑娘弹琴的艰辛,进而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抓住句子体会还从那里可以看出盲姑娘爱音乐,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为下文贝多芬情感变化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7.
自读导言1.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进入情境,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3.品味语言,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解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体会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对于本文来说,重点和难点应当放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和体悟“鹰”的形象上。)自读程序1.激发感情,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的画面切入,或者选取草原上雄鹰展翅翱翔的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鹰的英姿。2.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给加点的字注音…  相似文献   

8.
“关心亲人”是“我做合格小公民”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道德建设对中小学生的重要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在生活中努力养成“关心亲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小公民。 (一) 同学们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等都是自己的亲人。作为长辈,他们从各个方面关心你的成长、进步,作为晚辈的你,也应当关心自己的亲人。亲情,是家庭生活凝聚力的体现。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对家庭建设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  相似文献   

9.
六年级的班主任发现自己班的学生有践踏草坪、攀折树枝等不爱护周边环境的现象。为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情感,引导学生做有责任感的公民,决定召开“做有责任感的小公民”的主题班会。班会之前,她让同学们搜集“什么是公民意识?什么是责任”的资料,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责任的理解。班会第一环节是“资料展示”。运用幻灯片展示学生的资料,并由本人读给同学们听,总结公民意识的正确含义,并齐读公民意识的正确含义。第二环节是“一句话说责任”,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的“责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物理问答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多,综合性强,历来是考查同学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优劣的依据之一.这类习题大多是针对生活实际中某个物理现象,以“为什么”、“试说明”、“请解释”等方式提出问题,要求同学们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回答.同学们在解题时往往抓不住重点,不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字表达物理含义和实质.本结合实例,说明这类题的基本解法.以期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比尔·盖茨的演讲稿。它让小编深刻地体会到“It's”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施比受更有福)的真正含义讲内容的感染力很强,欢迎同学们来信与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大纲提出,中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以“片断”训练为主。如何引导学生写好片断呢?在小语第5册看图学文《亲人》一课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体会。 选准“片断”阅读点,为学生提供范例。要使学生写好“片断”,前提应该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片断,它的特点是什么。我在阅  相似文献   

13.
赵秀兰 《青海教育》2013,(11):74-74
笔者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研究《导学案的合理设计与使用》,并认真学习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具体操作及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运用“导学案”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又需要学生的自主,更需要师生的互动。下面,试对“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略谈一。  相似文献   

14.
学习目的: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理清本文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一)。3.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重点二)。教学方法:借鉴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我从遥远的北方辽宁来到六朝古都南京,今天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我感到十分高兴。虽然我们并不相识,但是我坚信:这节语文课会架起我们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我们会成为心…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断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教学中四方出击、面面俱到,不若抓住重点讲深讲透效果好。本词中写景的词句是体会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关键,课堂上对这三句诗我都做了精讲,引导学生着重领会。   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抓住“凄切”“长亭”等重点词语,深入理解体会。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 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  相似文献   

16.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字虽不艰深。但含义却十分深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人情入境的朗读.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与文本进行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现实视角”与文本的“历史视角”有机整合。将“文本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配合.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以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上到“感知诗意”这一环节时,我问学生:“你能否从诗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看到一幅画面?”片刻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一个女子站在阳台盼她的梦中情人归来。”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扭身去看他,目光中有惊异,然后再用审视的目光看我,与此同时,还有人在下面小声说:“怎么就一定是盼她的梦中情人,而不是父亲或其他亲人呢?”同学们的表情让那个同学低下了头,我忙说:“说啊,继续说啊。”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在学习have这个动词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它的用法很多。它除了作“有”解释外,在不同的情况下还有许多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和亲人告别时,我们会说“再见”;和朋友别离时,我们会说“再见”;毕业时,我们会和老师、同学们说“再见”。  相似文献   

20.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才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感情体验。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是这样作的:一、品析词语,体会感情这篇散文,文字质朴,情真味浓。繁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具体字、词的品味,领悟文章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