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曦 《湖南教育》2008,(8):38-38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地震灾害,一瞬间地动山摇,无数生命在一瞬间被死神吞噬。灾难发生后,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之中。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各大媒体、新闻、报纸、电广传媒纷纷对震灾做出了详尽的报道。这些报道让全国人民对地震灾害的每一个细节有了最具体的感知和了解。在报道中,有一个词语反复而又频繁地出现。这个词就是“国殇”。  相似文献   

2.
现行光学教材中“盲点”一词应使用“视盘”。  相似文献   

3.
《江西教育》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刊载的《“拨刺”小议》是《“拨剌”小议》之误,全文中的“剌”字都误刊成“刺”。(编者按:徐斌同志的意见是对的。)“刺”“剌”误用频繁,例子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英语中“red”是贬义词,或者多含贬义。其实在多数情况下,英语中颜色词“red”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并不包含否定的评价。某些褒贬的内涵和感情色彩是由“red”所构成的词组整体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桂系的文章、专著中,有国民党桂系、新桂系、旧桂系、桂系、广西派等词出现,常见的有新桂系一词。通过举证和调查分析,认为"新"、"旧"桂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前后之分,而无"新"、"旧"之别。"新桂系"一词不足以反映"新桂系"的实质,以"国民党桂系"一词代之则比较确切、恰当。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在分析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时,曾说: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1]土匪意识被作为一个国民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在分析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时,曾说:"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 "土匪意识"被作为一个国民性的方面引起了近代人的关注,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于它所暗合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游民”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江西地区涌现出较多的词人,取得了比全国大多数地区词人都要突出的成就,但由于他们的词学理论、词作风格及领袖人物都与全国其他地区词人相一致而未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故不足于形成"江西词派",有的论者所提出的两宋"江西词派"之说并不成立,宋代江西词人是以词人群体的方式活跃在两宋词坛上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剑河县1988年建立的烈士纪念塔正面序文中有“效尤忠魂”一句,当即引起轩然大波.多人指出“效尤”是贬义词,对烈士这样用是“原则错误”,进而严促撰稿人和有关部门立即錾掉修改;而撰稿人则不承认有错误,于是双方争论起来,相持不下.发难方以新版《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性工具书来证实对“效尤”的误用.这些工具书一致肯定效尤是“明知有错误而仿效之”的贬义词.被“进攻”方也毫不示弱.针锋相对,说此种用法是从报刊上  相似文献   

11.
古代书籍是用人工书写的,从唐代后逐渐由手工改为刻板印刷,通常认为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就是“善本”,存世少的称为“珍本”或“孤本”。文章通过考证,对“善本”一词提出一些新的拙见。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边防"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南齐书》所使用的"边防"一词应是我国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它反映了统治者对边疆地区防务与管理的认识。阶级社会产生以后,边防的行为已经产生,并在不断发展变化。杜佑《通典》之《边防门》是对唐代及以前各朝边防的概括和深化,以后各朝不断深化对边防的认识与理解,为今日边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物体的惯性”(第36面)中,有关惯性一词的描述原文如下:“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笔者认为“特性”一词用得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4.
看过本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上《文言“之”的运用与辨析》(以下简称《之》文)以后,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愿意提出来,和《之》文作者互相研究,共同探讨。一、及物动词之后的“之”字《之》文认为“之字处于及物动词之后,必是作宾语的代词”(见学报83页上数第3行)。我认为不尽然。“之”字处于及物动词之后的语法现象是比较复杂的,不但可以作宾语,有时还可以做补语,甚至还可以作宾语成分中的定语等等。情况不同,功能不一,需要联系具体上下文,仔细体会其含义,然后方能确定。一般地说,“之”字在及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运动和力”第五节“物体的惯性”(第36页)中,有关惯性一词的描述原文如下:“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笔者认为“特性”一词用得有些不妥。“特性”一词在物理学中常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能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物理性质。当一些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特性有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往往用物质的特性来鉴别不同的物质。如:水在4℃时密度最大,大于4℃时热胀冷缩,小于4℃时热缩冷…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我很贪吃,有一次,邻居送来几条刚炸好的小黄鱼,让我们尝个鲜儿。还没开饭前,我已偷偷地把鱼吃得  相似文献   

17.
郑方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试探先秦两汉文、文学、文章之关系》中分析到:“文章”即指写作且有文采,与今日所谓“文学”有关,但仍不等同今日之“文学”。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包含在内。  相似文献   

18.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19.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20.
为了避免初中化学教材中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定义可能导致无法判定ZnO和Al_2O_3类属的问题,《江苏教育》1987年第1期45页上陈利斌同志《对初中化学教材中一个问题的商榷》一文《下称陈文)建议,在酸性氧化物定义中添上“不能跟酸起反应”,在碱性氧化物定义中增加“不能跟碱起反应”。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