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关于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发展出了“工具说”、“发展说”和“结果说”三种解释框架.虽然三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学者普遍认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尽管影响的因素,程度和范围存在不同.基于浙江省闾村实证调研,发现选举式的参与活动均未能显著影响政治效能感和村民效能感.甚至在村民的投票行为与主观期望的结果相一致时,亦未能发现其对效能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政治效能感是公民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当前苏南地区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政治效能感总体水平不高,处于中等水平。村民关于村委会、基层政府的外在效能感较高、施政评价较好,但村民的内在效能感偏低,对自身政治影响能力信心不足。从村民个体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村民所处的社会客观环境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形成和影响村民政治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使用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是新媒体时代的研究热点,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注重点。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通过设计与编制调查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并借助SPSS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政务新媒体使用评价情况总体较好,政务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高低呈正相关,对外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更明显。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呈中等以上水平,内在政治效能感比外在政治效能感高。在政务新媒体三项功能中,“政民互动”功能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农村民众的政治效能感是影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要素,城镇化的发展加剧了乡镇与农村基层权力组织以及基层权力组织内部的矛盾,导致农村权力主体大量缺失,降低了农村基层权力组织的政治效能,致使村民政治效能感降低,抑制了基层民主的发展。从界定乡镇与农村基层组织的权限、扩大民众参与层域、优化基层组织的权力结构质量出发,可以激发基层组织的政治效能,增强民众的外部政治效能感;通过整合农村权力主体,挖掘参与价值,可以增强民众的内部政治效能感,从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CGSS2010调查数据,考察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居民媒体使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市场化对居民新媒体使用行为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其次,媒体使用对政治效能感的不同维度的影响是不同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使用将会促进内在效能感,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对外在效能感还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最后,市场化的进程与中国居民的内在效能感呈线性递减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有研究对政治信任、内在效能感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基于CGSS2010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定量研究了中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和内在效能感对其参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显著影响到其参加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行为,而内在效能感对公民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投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考虑到当前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促进城乡基层民主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桂玲 《考试周刊》2011,(24):239-240
20世纪5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政治态度,会影响到公民的政治行为。为了更好地从公民的政治态度中预测公民的政治行为,必须首先了解清楚政治效能感这一复杂而丰富的政治现象。本文作者通过梳理,试图厘清西方学者在概念上是如何界定政治效能感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实践教学的不同模式的调研,揭示并解释构成教学模式差异的教育因素及其对大学生的获得感(德育实效的核心指标之一)的影响。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问卷调查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教学模式与学生们的获得感。研究发现:思政课社会实践根据"支持程度"和"参与程度比"两大维度存在四种不同模式;进一步发现四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获得感存在差异,模式D总体上显著优于其他三模式,排除可能受到学生个体素质影响较大的模式D后,模式C显著优于模式A;而教学模式中的差异性因素能够显著预测获得感的相关维度,其中支持程度能显著正向预测思政成效、政治社会观、公民行动意向、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自我效能感,而参与程度比显著负向预测社会自我效能感、政治社会观。基于对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现状的反馈,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支持提升、制度完善、兴趣激发三个方面改进有关工作,以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9.
消极政治参与在绝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基本上都是普遍现象.我们的某些官员为了某种需要制造出令人惊讶的高投票率.实有必要揭去这层虚伪的面纱,还村民自治以本来面目.限于作者的能力,本文仅就村民自治中的消极参与原因作一粗略分析.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前村民自治时期的政治文化的惯性作用力;第二,农民通过村民自治实现利益诉求的机会成本太高;第三,强大的国家权力对于农民政治效能感的有力消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广西三所工科类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进行调查,从政治知识、政治价值倾向、政治参与倾向、政治参与行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如下特点:政治知识总体上掌握较好,政治价值倾向基本符合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政治参与倾向表现出政治效能感较低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政治参与行为呈多样性等.  相似文献   

11.
"依附型合作"是笔者借鉴政治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而构建的一个概念,它为我们分析儒士在传统社会的政治角色与政治功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古代中国,儒士自始至终对王权的合法性、神圣性高度认同,但与之同时,儒家又认为自己是王权政治良性运作的支撑力量,是王道政治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是专制王权当然的合作者。专制王权的依附型合者是儒者对自身政治角色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着参与意识不强,自主性参与不足;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的形式与渠道单一;参与的制度化程度不高,非制度化参与增多等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在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物质条件相对薄弱与不平衡,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和传统文化消极层面的制约。协商民主能有效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协商民主比选举民主更有利于公民实质性政治参与;协商民主作为横向结构因素,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多层次多渠道的协商民主,拓宽了公民有序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复杂,具有工作开放性、工作进程复杂性、工作推进易变性等很多特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站在新颖的角度,在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发展创新思维,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政党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舞台的主角,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活动主体,任何一种现代政治制度的运作都必须以政党为依托。探索政党执政规律是政治学研究重要课题,研究当代政党政治运行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从制度、体制、机制概念入手,简析政治运行机制将核心概念政党政治运行机制引出。依据近年来学者们对政党政治运行机制研究的视角、内容做线性梳理和扼要评析,以期把握研究发展趋势并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取得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并制约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社会稳定的内涵因认识能力不同而出现差别。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具有导向作用。社会稳定视阈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主要有:树立"以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社会稳定提供群众保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社会稳定提供组织保证;健全大学生制度保障体系,为社会稳定提供制度保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社会稳定提供环境保证。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积极合作才能成功实现的,是二者“合力”作用的结果,物理学上讲同方向两个分力叠加,合力效果最大,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比喻成两个“分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做两个“分力”之间的“角度”。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切入点以年龄为基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分为:老、中、青,三代,其思想各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因客体的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旨在表明如何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最适宜的“角度”,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农村选举中农民政治冷漠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村委会民主选举在我国农村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权力.然而,有的农民对此并不十分热情,出现了政治冷漠的现象.本文从历史、经济、文化、性别和现实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人学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理念过时、方法僵化、实效性差的问题。人的本质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论方法的理论依据,人学逻辑方法、人学人本方法、人学能动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论方法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