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熙刻本《南山集偶钞》文字可靠。中华书局版《戴名世集》所据之本,有“二十二篇为精钞配补者”。笔者以安徽省博物馆藏足本《南山集偶钞》对《戴名世集》有关篇章进行了初步校勘——价值有三:校正衍脱、校出讹误、减少校记。  相似文献   

2.
善本浅谈     
在我国众多古籍中,何谓善本书?依我的看法,凡是好的版本均可称作善本。善在何处?善在不失原编著书的面貌。若讹误字句连篇,年代虽远,也不能作普本书。它的定义是:凡是古书、旧抄本、刻本,没有缺卷短篇,无讹文、错字,刻写具精,与原本无差异的叫善本书。可是善本的标准由于过去各藏书家著录收录范围不同,著录标准也不一。善本始于汉代。因为当时书籍没有印本,因称之为“善本”。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  相似文献   

3.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4.
上海图书馆编印的该馆善本书目已经出版了。该书收录善本书二千四百余种,依四库分类排比,分为经、史、子、集及丛书五卷,所录明刻1,300余种,宋元旧椠200余种,余为清刻、精刻及钞  相似文献   

5.
我国藏书目录,见于记载者,以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为最早。彼时无雕版印刷,书皆写本,固无“版本”之称。唯写本不一,文字每多歧异,篇章或有参差,校雠定著,优劣自见。《晏子》有中书、太史书、臣向书、臣参书,《管子》有中书、太中大夫卜圭书、臣富参书、射声校尉立书、太史书,即所谓异本也。《晏子书录》云“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是谓中书校雠不精,非善本也。订讹补阙,端赖别本。《新唐书》谓韦述“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府书不逮也”。宋朱弁《曲洧旧闻》云“宋次道藏书皆校三五遍,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我国藏书家多蓄异本,尤重旧刻旧抄,断简残册,视若球璧,良有以也。至于古香吨薹,题跋庄严,钤印有序,足资缅怀往哲,悦目怡情,又赏鉴家之所由来也。于是宋元明清旧刻本,名家抄校题跋本,日为世重,称为善本。一九七八年国家开始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至一九九八年全部出版,历时二十年,著录中国大陆公藏善本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七种,为自来善本书目之冠。山东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二万余种三十余万册,初为教学研究资料,限于财力,鲜有宋元旧本,而以明清刻本为大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创始之初,余供职于山大图书馆,受命清理善本,从古籍书库中遴选善本数百种,合原定善本,共约一千二百种,制成卡片,上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同时编成《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交山东大学印刷厂排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近2000种古籍善本,其中不乏精刻名钞,批校题识本,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版本校刊万面的资料。但多年来鲜有人就此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其学术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和利用。值得庆幸的是,2003年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处已将“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题跋叙录”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并资助。此篇和下一期即将刊发的即是此资助项目的一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在黄丕烈藏书题跋记中极具个性特色,书中佞宋刻,嗜旧钞,为先贤存古留真;精校勘,细考辩,求古籍尽善尽美;广交友,析疑义,显乾嘉士人风貌。它是藏书家30余年藏书校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士礼居兴盛衰落的沧桑见证。  相似文献   

8.
黄丕烈的藏书题跋具有独特个性风格,其中尤以<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为代表.书中佞宋刻,嗜旧钞,为先贤存古留真;精校勘,细考辩,求古藉尽善尽美;广交友.析疑义,显乾嘉士人风貌.它们不仅是藏书家三十余年藏书校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土礼居兴盛衰落的沧桑见证.  相似文献   

9.
宋人善本观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杰 《图书馆杂志》2004,23(5):65-71,64
本文考证了“善本”在宋代的首次出现时间,对宋人的善本观进行了探讨。宋人善本观与前代相比日趋明朗,其总体特征是对内容完整无误的追求,具体表现为崇古本、旧本、写本,尊官本,嗜金石拓本,重精校本,求足本、完本。另外,对于版本外在形式的美观,宋人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值得指出的是,宋人的善本观在具体的文献环境下还呈现出灵活变通的特点,说明其已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10.
相台岳氏刊《九经三传》,世称善本。今所传《春秋经传集解》每卷后有“相台岳氏刻梓荆溪家塾”牌记两行(见图),前人因以为相台本群经为岳珂家刻本,又别有《九经三传沿革例》,亦肯定为岳珂所编。按《九经三传沿革例》始著录于《文渊阁目》,一册一为部,凡六部,完成者一册,余均注阙。至《内阁书目》,则云《九经沿革》一册,全;又一册,全。而张萱等注曰:“宋相台岳珂家塾刊本,与《九经总例》相同。”盖其前著录《九经总例》一册,注曰:“《九经》诸本互异,此书总其互异者详辨之。曰书本、曰字画、曰注文、曰音释、曰句读、日脱简、曰考异、凡七则。  相似文献   

11.
顾广圻(1765——1835),字千里,号涧萍,又作涧频、(金监)平,又号思适居士,一云散人,无闷子。元和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的校仇家。史籍上称他“精于考订校仇,上自经史下讫碑板稗官小说无不研究,以尽古义”。张之洞《书目答问》云:“诸家校刻书,并是善本,是正文字,皆可依据。戴、卢、丁、顾为最。”  相似文献   

12.
清·小石道人《嘻谈录》有这样一段笑话:某人识字不多,花钱买了一个县官。一次升堂问案,书吏呈上名单,上开原告叫郁工耒(蕾),被告叫齐卞丢,证人叫新釜。这位县官执笔点原告唤曰:“都上来。”三人齐上。官怒:“本县叫原告一人,因何全上堂来?”吏在旁不便直言其错,说:“原告名字,另有念法,叫郁工耒,不叫都上来。”官又点被告,误叫“齐下去”。于是三人齐下。官又怒;“本县叫被告一人,因何又全下去?”吏又禀曰:“被告名字亦另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话     
《现代出版》2011,(1):19-19
善本:在版本鉴别的基础上,产生了“善变”的概念。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最早是由欧阳修提出的,他认为“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即文字上没有讹错就称为善本。后清末张之洞提出“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内容无缺漏删节;二要精本,经过校对和注释;  相似文献   

14.
说“佞宋”     
贾卫民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2-54
古代文化人多有名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的大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迷恋宋版书,自号“佞宋主人”。据说他对宋版的痴迷到了“夺饮食男女之欲”的程度,曾先后购得北宋本和南宋本的《陶诗》,名其居曰“陶陶居”,并请人喝酒、写记文以示庆贺,真正是乐陶陶了。他一生收宋刻百余种,友人给他的居所题了匾额,叫做“百宋一廛”,每逢春秋佳日,黄丕烈都要邀二、三好友,盘桓在他的居室中,赏玩这些善本佳刻,其得意之情可以想见。黄丕烈在  相似文献   

15.
刘尚恒 《图书馆杂志》2000,19(6):61-62,52
丛书作为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专类图书,以其特有的汇集功能,尤其是汇集那些篇幅短小、史料价值高而从无单刻行世的笔记杂著,或者汇集过程中精择珍善本,重加校勘的丛书,向为文人学士所器重。张之洞说:“丛书最便学者”,“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书目答问》卷5《古今合刻丛书目》),最具代表。丛书刊印在我国至少有千年的历史,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6.
司朱洪山刻.目...口‘.曰.掩,叼比..二,中华文明 不卜家潭刻△胡连江绘八+年代大有作为△庞渔艇绘△刘英海绘刘金晾刻甲若希绘二尼口阴旧m卜曰旧叼口卜曰旧扣日巴下山旧归旧旧尼口尸︸卜口旧旧公又新年好草原春色 石志高刻李贺忠刻内蒙古日报题花、篆刻选登~~  相似文献   

17.
顾之逵是乾嘉时代的著名藏书家,其广收善本,约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到嘉庆二年(1797)之间.因为对学术的虔诚谨慎,以及对宋元善本的珍爱宝重,加上英年早逝,顾氏生前虽收藏宋元善本至少数十种,却未及编纂藏书志.其所批校题跋之书,均为明清本,所藏宋元善本,不肯轻施丹黄.顾氏刻书,有《列女传》与《艺苑捃华》四十八种.  相似文献   

18.
张守卫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133-114
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版本目录学者,特别是他对于善本的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超越前人和同时代人的善本观。他重精校本,崇古本、旧本、稀见本,求足本、完本,嗜金石拓本、朱墨本,尊官本,讲究版本形式与工艺的精美。  相似文献   

19.
新见《云麓漫钞》王秉恩手校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麓漫钞》是南宋赵彦卫的一部笔记体著作,“书中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七。”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据《涉闻梓旧》本标点排印入《古典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中。1996年,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刊进》中亦收有是书,是傅根清同志参考诸本重新整理的点校本。可见此书深受学术界重视。近日忽于山东大学古籍所购藏陆澹安先生遗书中,发现影印《涉闻梓旧》本此书二册,书中夹有浮签累累,书眉亦有朱笔校语,细阅之,始知是王秉恩手校本,浮签为王秉恩手写,书眉校语为其子王君复(字文焘)誊录,以之与傅根清点校本(以下简称傅…  相似文献   

20.
术士安中宽言:昔吴三桂之叛,有术士精六壬,将往投之。遇一人,言亦欲投三桂,因共宿。其人眠西墙下。术士曰:“君勿眠此,此墙亥刻当圮。”其人曰:“君术未精,墙向外圮,非向内圮也。”至夜果然。余谓此附会之谈也,是人能知墙之内外圮,则知三桂之必败矣。(九十六字)吴三桂起初造反时,有个人会法术,能卜算吉凶,前往参加造反;路上遇见另一个人,也说要投奔吴三桂,两人便结伴同行。夜间住宿,那人将铺开在西墙下,会法术的人说:“别睡那儿,这墙今天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