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全面展示历届状元考前备考话题库。 2.“状元秘笈”将每个话题延伸出多个话题,帮助考生以一敌百,以不变应万变。 3.“点击状元”揭示状元成功秘诀,帮助考生认识状元文章妙处,借鉴状元经验。 4.“考场亮剑”精选全国各地各届状元佳作,提供状元范本,引导考生走上状元之路。  相似文献   

2.
2007年是广东省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再次名震南粤,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名全省高考文科总分“状元”、一名全省理科基础单科“状元”、一名佛山市生物单科“状元”以及一名高明区理科总分“状元”。从2003年以来,高明一中就“状元”频出,至今已经培养出了三名全省总分“状元”,创造了广东省县级中学的奇迹。第一个“状元”的产生也许是偶然,但接二连三地涌现,那就存在必然的因素了。本期,高明一中校长赵超越、教导处主任李昌旺、副主任黎朝军将为我们讲述他们的备考“秘笈”。  相似文献   

3.
唐朝继承了隋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开创了一个科举时代,“状元”一词在唐朝后期。特别是五代时期流传开来。何谓状元呢?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一节讲唐朝科举制度时说“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其他辞书类譬如《汉语大词典》的“状元”词条解释也差不多,认为科举时代称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  相似文献   

4.
《当代电大》2006,(9):44-44
幸福的烦恼 今年高考,北京大学共招收了全国51名“状元”,清华则招收了全国21名“状元”。虽说“状元”们已经接到了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但最终花落谁家,还要等他们报到时才能揭晓,因为已经有状元跑到香港去了。不过,浙江理科状元卢毅就表示将放弃香港某高校70多万元港币的高额奖学金,选择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5.
今天.高考“状元”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大的赋值力量.而且作为一种生产话语作用于整个高中教育生态。一所高中最大的“政绩”,莫过于培养出了高考“状元”。在学校那里,目前流行一种顽固的观念:培养100名大学生,似乎也抵不过一个高考“状元”所带来的荣誉和面子。  相似文献   

6.
《登科记考》卷十五指出,徐晦为唐代状元,并说:“《玉芝堂谈荟》作‘徐敏’,误。”可见《谈荟》也未遗漏唐代这位姓徐的状元,只是写错了名字。徐晦官至礼部尚书,《新唐书》卷一六0、《旧唐书》卷一六五都有传记,旧唐书卷十七(上)、(下)及《资治通鉴》卷二三八亦皆有相关记载,但是均未提供其籍贯。近年出版的《状元史话》及种种“状元录”、“状元大典”、“状元传”等也均未能提供其籍贯。 据泉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启明先生讲,徐晦是泉州人,为泉州最早的状元。近查中国书生发表在《中华网分类信息·福建·泉州名人》中的《欧…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高考评卷结束后,不少报刊对高分考生进行宣传,称之为“状元”。各地出了不少“状元”,且有“理科状元”、“文科状元”、“外语状元”之分,有的还登了照片。接着就是电台广播“状元”事迹,“状元”介绍经验。至于对“状元”母校的宣传更是花样翻新了。对于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应当向他们祝贺。雏燕展翅、好自为之、前途无量。但这样大张旗  相似文献   

8.
方立新 《教育》2006,(8):18-18
近来,有一个现象挺有趣:就存一些舆论近乎“妖魔化”以分数选才的时候,由分数排队排出来的高考“状元”在高招中仍然抢手。在内地的北大清华将高分考生几乎尽收囊中的大格局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今年香港高校“抢”走了一些省份的高考“状元”,有人便惊呼“狼来了”。而北大清华一方面对“被扫为二流”之说小屑一顾,另一方面却又强调多数“状元”并未“肥水外流”。  相似文献   

9.
五代时期产生的状元大多湮没无闻,有幸未湮没者又多半久沉下僚,其状元桂冠并无相应的实惠,而且“状元”这一称谓叫得并不响。由此看来,五代时期状元是很不被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子宜 《内蒙古教育》2005,(12):44-44
据报载,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时,17个省市共提交4848份申请书,半数以上申请者为2005年高考成绩出众者,但该校最后录取了250人,11名省市的高考“状元”被以“成绩不理想”而淘汰。这无疑给那些热衷于打造状元、吹捧状元的、以当地有无状元为评价水准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相似文献   

11.
滴水润苗     
中国有句俗话:“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说的是这样的道理——先生一辈子没成为状元,他(她)的学生却有可能成为状元。状元学生毕竟是先生教出来的,就好比滴水润苗,小树苗在滴水的滋润下也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2.
五代三大状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历史短暂、战乱频仍,此期状元大多不得伸展其志,且相关资料散佚殆尽,然细读仅存的少数状元传记,其中仍不乏佼佼者,后汉状元王溥、王朴,南唐状元乐史,其立身行事便多有值得称道,乃至可供今人借鉴、效法之处,堪称“五代三大状元”。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7,(8S):8-8
高考过后,各地的新科“状元”纷纷出炉,成为一年一度的热点。但真正值得认识和思考的,也许是“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的诘问。2007年第24期《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一文,对这一话题展开了议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原文】热炒“状元”误人子弟·梁沂滨·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各省市的高考“状元”们纷纷浮出水面。一些名牌大学决定,各省市、自治区的“状元”凡报考该校的,可得5千元奖学金;一些地区纷纷以“XX中学飞出一只金凤凰”、“文科状元昨天诞生”等为题发布消息、刊登照片,介绍“状元”们的事  相似文献   

15.
有高考排名就是状元,有状元就有无数的拥趸者。尽管高考之前一些新闻媒体和教育行政部门就曾信誓旦旦,强调今年不再热炒高考状元,可到了亮分之时,各种“状元新闻”还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本人虽说无追捧名流之雅好,但由于工作关系,对这些考场上的得意者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还是不能不多上一分关注。因为这或许会成为我日后为弟子们指点迷津点石成金的锦囊妙计和绝佳法宝。可这类新闻看得多了,却并未使我生出一丝“淘尽黄沙始得金”的欣悦,反倒有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失落。原先在我心目中还算高大的状元们的身影也在一篇篇“状元新闻”的解读中渐渐变得矮小和模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千余年来人们崇拜、羡仰状元,“中状元”更是历代读书人憧憬的最高目标。在众多的传说、戏剧、书传中,都反映了“状元”题材,当代影视园地中也有不少“状元”片连续上映。状元制度消亡近百年了,但“状元”效应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高考状元”、“行行出状元”也是人们常说的习惯语言。然而.我们对中国特有的这一文化知识了解甚微,对状元群的原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近时读邓洪波、彭明哲、龚抗云三位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以下简称《卷》书)一书,对中国状元的情况略有初知,写点粗浅的学习心得,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西安那位北大才子,从文科状元变成“屠夫状元”是一个黑色幽默,但在今天,这种观点落伍了。人们以前习惯于将名校毕业与较“高尚”的职业联系在一起,可是如今勇闯“身份禁区”者一个接一个,这种变化正孕育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妍 《内蒙古教育》2009,(19):33-34
在江苏宣布取消高考状元排名还未来得及收纳民众的评断之声时,一件意料之中的尴尬事还是发生了——无孔不入的媒体最终还是找到了所谓的“疑似状元”,并继续长篇累牍地向公众宣扬着“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状元经”。  相似文献   

19.
兴趣很重要     
世龙 《广西教育》2007,(7C):48-48
在很多人的眼中,中考状元不是智力超常的“天才”,就是只会读书的“苦行僧”,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群体。当真是这样吗?从下面两位去年中考状元的学习体会中,你会发现:他们没有特别的聪明,只是比别人会学习而已。[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赵志伟 《中文自修》2023,(23):50-52
<正>中国人有所谓的“状元情结”,你看现在每年高考发榜以后,各种媒体都会炒作“某省状元、某校出了状元”等等,其实现在所谓的“状元”充其量是某个地区的第一名罢了,和过去的状元在地位、名声、前途上有天壤之别。过去的状元,在正常情况下,每三年全国才出一个,他们一旦考中状元,即刻就可以做官,最大的可以做到宰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