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它的涵义、产生的文化语境及其对传统艺术美学概念的颠覆为我们勾勒出20世纪初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也说明了俄国形式主义颠覆了传统诗学理论,开辟了新的诗学研究领域,初步建立起现代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俄国形式主义是盛行于20世纪初的一个重视文艺形式,强调文艺自主性,推崇"陌生化",主张从文艺内部来研究文艺的独特规律,并以建立一门独立、系统的文艺科学为己任的文学流派。文章阐述了其文学性和陌生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陌生化的内涵、意义及其缺陷。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沈从文描绘湘西下层普通民众独特生命形式的成熟之作.有别于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湘西土地上原始自然的生活形式天然地具有陌生化效果.此外,作者创造性地对文学语言、故事情节、叙事结构这三方面进行陌生化处理,进一步增强了读者对边城这一化外之境的新鲜感和好奇感,延长了对作品唯美意蕴及隐含意义挖掘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前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状态,学界往往简略论及,缺乏全面、细致的清理。虽然此时期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在中国基本上处于遮蔽状态,但却是其中国接受研究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时期以前中国学界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接受可大致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一篇译文与钱钟书先生的接受上,后期的接受仅可见一句话。但前、后期在肯定与否定的态度、介绍的分量、介绍与阐述的内容等方面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皆由我国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所决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一些研究者将俄国形式主义理解为一种批评方法或一种美学理论,后者在21世纪以后仍较广泛地发生。从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经验基础、核心概念等方面来看,此二种理解皆是对俄国形式主义性质的变异。前种变异主要源于认识的尚不深入,后种变异则还与俄国形式主义自身的“裹脚布”密切相关。从学术史辨明、厘清两种变异的历程,一方面可以让后学者更好地理解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地展示俄国形式主义在我国的“旅行”。  相似文献   

6.
曾阳阳 《文教资料》2011,(12):32-33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理论对俄国文艺界、世界文学论坛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形式与内容是中西文论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述,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经典论述的梳理,阐述这一问题的渊源变化。并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黑格尔辩证形式论进行初步的比较,意在推崇辩证形式论,揭示辩证形式论对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俄国形式主义并没有提出明确和系统的语言世界观。但是,他们在探索诗歌、文学的本质特性时,把词语放在文学本质的地位,实际上触及到了词语在人和世界关系上的本体论地位。关于“陌生化”的论说,正是一种致力于在诗歌的词语里昭示词语本身的无蔽状态,以此来寻找诗歌本性解蔽的思路。使人们的视野和思路从被世俗生活遮蔽的障碍里解脱出来,重新看到人和事物的真相。这是真理之光,也是审美之光。这与后来语言学转向高潮迭起以后,海德格尔等去追寻语言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试图从审美符号和艺术语言中去寻找人类解放之路在学理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形式主义中的“陌生化”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些观点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共同的求新目的使得“陌生化”和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始盛终衰”的文体演变观有着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隔”与“不隔”之区别全在于境界,而“陌生化”力图通过扭曲变形,让审美感受增强。审美感受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由此而来的“陌生化”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有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谢佳 《教书育人》2013,(3):111-112
一简介俄国形式主义是盛行于俄国1915年至1930年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俄国形式主义的组织形式是以雅克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俄国形式主义的成员大多是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20世纪初产生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流派对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文艺模仿说、社会功能说等学说发起了挑战,鲜明地提出文学的独立自主性,即文艺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文艺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由此出发,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如文学与生活、自然,文学与人心的关系等),而应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文学的内部  相似文献   

11.
张孟豪 《海外英语》2014,(3):238-240
In our class,we have already learned some articles of Aesthetism.The famous aesthetes,such as Walter Pater,Oscar Wilde,Benedetto Croce,all give us huge impressions.And Russian Formalism is also very important school of thoughts.As they all study art,literature and form,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In this paper,first I will show some of my own understandings on Both Aesthet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Then I will compare them to fi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At last,I will say something about my preference.  相似文献   

12.
《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一书清晰体现了巴赫金文艺理论观点与俄国形式主义之间的传承脉络。巴赫金在这部著作中集中批判了俄国形式主义否认文学对现实的评价关系、漠视文学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偏失。以此为鉴,他强调语言的社会性特征,把“有意义的结构”确定为文艺学的研究对象,着手构架自己的诗学理论框架。就此而言,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继承和改造。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学理论聚焦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以"美人之美"为宗旨,以跨学科的、开放的、动态的视野挑战普适性文学理论,注重多元性、差异性和不可规约性。进一步阐述民族文学理论的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既把握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也注重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异。认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其主要出发点;同时,民族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要求研究者立足于文学学科,以宏阔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上改旗易帜后的俄罗斯文艺学抛弃了原先的思想理论基础。寻找新的精神支柱、重评苏联时期文坛人物与作品、填补空白成为研究热点。高校文学理论教材力图与西方文艺学和以往的俄罗斯美学思想接轨,出现了观点纷杂、时髦术语频繁更迭的状况。但在保持高校文艺学教材的稳定性与基础性,突出以作品研究为中心的文学性,以及对一些具体理论问题的阐释方面,也有积极的探索与突破,值得我国文学理论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学理论的学科发展要求教材不断出新,以达到对文学理论的更有效的把握。《文学理论新编》中博大恢宏的学科框架、严密缜微的致思方式和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是更好地把握文学理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扬弃传统、广泛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及文艺思想,在对话中前进、发展的过程。它始于五四运动前后,加速于改革开放时期。对这两个时期文艺思想的引进、创新加以梳理,总结其正误得失,无疑有利于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事实上仍然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这种 本质追问受到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观念价值层面看,该流派的“自足性”文学观是对西方文 艺美学史上那种美和艺术的独立价值的再度申说和改写。从“审美不涉利害”到“文艺不涉利害”, 从“文艺的相对独立”到“文学性”所体现的“文艺的绝对独立”,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模式”到“纯 形式”,俄国形式主义将作品变成了一个与作者、读者和现实无关的独立自足的文本。这种绝对化 的文本崇拜,使文学研究具备合法性、超越性和神圣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有效性、现实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8.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大众化问题,是瞿秋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瞿秋自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而贯穿其中的政治血脉则是“阶级斗争”,它反映了当时革命文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瞿秋白也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东西杂糅、内承外引、文质并重、超越本体的思维模式指导下为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存疑主义以及杜威的实验主义的特殊意义,使之成为中国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法,在丰富文学主张与文学发展路径的同时,拓宽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涵盖范畴。他以纵横交错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给现代的中国文学定位,多角度地探讨文学的复杂本体,有力推动了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他注重从社会发展的线性历史观入手,强调文学发展线性直进运动特点,主张建立表情达意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学。  相似文献   

20.
本集中讨论了美国当代汉学家费维廉(Craig Fisk)的中国学思想。作在梳理了费维廉对中国古代论各主要发展期的观点的基础上,与费氏在中国学思想的体系标准、虚构、社会功用等关键性概念上展开了对话和商榷。作提出,中国学研究应当在纵向挖掘的同时,关注不同化区域尤其是西方学界对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异域资源的借鉴意识并开展具体的对话,由此可以探讨新的研究范式并提供新的建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