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国教胃家乌中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鉴赏。刘勰云:“凡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像,务必博观。”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离不开对作品的多次比较鉴赏实践,做到博取与精取,求同与比异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缺少标点生歧义 古代没有系统的标点符号,诵读全凭语感,由于停顿不同而造成不同理解的有趣故事倒有不少。有一位东村的私塾老师,他教学生念《大学》里的这几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却读成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师念完这段就惊叫一声,怎么少了个“得”字?西村也有一位老师,他又有另一种教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3.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考场作文如果在拟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没有亮丽之处 ,平淡无奇 ,就很难获得高分 ,那么考生怎样才能写出亮丽的语言呢 ?一、博学广积是丰富语言的必由之路写出亮丽的语言 ,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十分渴求的 ,要达到这一目的 ,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语言修养。刘勰《文心雕龙》云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千曲”“千剑”均指广博的积累 ;“操”“观”均指语言的铸练。自然环境海阔天空 ,社会生活包罗万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学生靠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材料 ,只能是凤毛麟角 ,必须借助…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与家中的钟点工闲聊,我告诉她,我也是从农村来的,她先是惊讶,而后冒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看我,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现在只能干这种活。”停了一会儿.她又说:“我现在在外面打工,就是为了挣钱让儿子能好好读书。”  相似文献   

5.
语言积累,语文教学之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语言积累,古人为我们留下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如“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等,说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因此,作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语言是构筑语文素养的“秦砖汉瓦”。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6.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语文也是一样,“厚积薄发”是语文学习的千年古训。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积累语言的因素。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积累呢?  相似文献   

7.
《老残游记》中共有71处使用“望”的句子,其用法主要有五类:作构词语素、单音节名词、单音节动词、介词以及概数助词。随着语言的发展,“望”的前三种用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后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介词“望”被书写上更简便、数量更具优势的“往”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认为:“文为情而作。即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和灵魂。”小学生作文也应该是真情的流露,实感的抒发。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语言思维过多地依赖情感,所以作文教学就必须触动学生的情感,“情动”而后才能“辞发”。  相似文献   

9.
小议歇后语     
你有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习惯吗?如果有,那么一定有人会说:“你这孩子,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叫歇后语。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  相似文献   

10.
益智冲浪     
《中等职业教育》2004,(15):38-38
谁读得对有这么一段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阿红每天诵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却怎么也不解其意,尤其是最后那个尾巴“得”字,更是画蛇添足,使他摸不着头脑。小强也觉奇怪,他也是觉得后面那个“得”字拗口,且整个句子即使没有那个“得”也读不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牟尼自知滑稽,摸着后脑勺笑了。  相似文献   

11.
《论语·乡党》末章云: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特色也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相似文献   

1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13.
人创造了语言,开始是具体的、诗性的,而后发生“诗让位于哲学”,这就开始了向“逻各斯词语中心”的递归。语。日渐抽象化、梯级化,形成了语言逻辑的铁链和牢房。从康德开始的“理性”(对逻辑知性)批判,在当代西方则深化为“语言”批判。“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只有以感性具体的诗性言说来拯救。由此,在“哲学向诗的回归”中,对诗性语言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成为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4.
英语是一门非母语语言,而小学生又是在非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的,缺少以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客观需要,而且汉语对英语学习多少产生负迁移.这就使得我们小学阶段的英语入门教学更为重要.它决定着学生今后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提高与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个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语感呢?俗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相似文献   

15.
杏坛大家     
《教师》2010,(15):F0002-F0002
王充(公元27年~公元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思想 王充的思想特色是反对迷信,实事求是,用他自己的语言即是“疾虚妄”“务实诚”。强调环境与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后知”的学习论:反对呆读死记,重视实际锻炼的学习方法:反对复古,重视现实的教育内容:反对“信师是古”.提倡问难探索的学风,等等,这些对以后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的“资料回放”是关于陆九渊与朱熹“鹅湖之会”辩论的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读到这里。笔者不免心生疑问.陆九渊会称自己为“陆”么?  相似文献   

17.
马莉 《甘肃教育》2022,(24):127-128
<正>12岁至15岁的初中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他们想独立却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想在学习上专心却又非常在意周围同伴的评价,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静下心来,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家庭成员关系等帮助其平静地度过躁动的青春期。《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初中班主任更需要打开“心”门,静下心来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18.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与1998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以下简称“旧说明”)相比较,199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以下简称“新说明”)有以下几点变化(阐述中以“旧说明”为基础):一、规范表述也就是将“旧说明”中的那些表述得不够准确、规范的语言变得准确、规范。如:将第一项“语言知识和运用”改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将第一项第6条的第②点“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将第三项第1条第②点干的“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改为“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而后喻”被注解为:“(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也把此句注解为:“(人见其色,闻其声)而后喻晓其所为矣。”  相似文献   

20.
一到作文课,不用进教室我们也能想象得出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听到作文二字,就似乎着魔了,叹息声齐齐地响起。而后,类似“老师,这个题目我不会写”,“老师,我没东西可写呀”,“老师,什么时候交哇”,“老师,带回家写怎么样?”等等的请愿式话语便开始从教室的各个角落传来。于是教师开始指导,从审题到立意,由选材至构思,自文体而语言,全方位服务,周到而完备,但依然有许多学生还是两眼懵懂,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