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华北,以山西为重点,沿平绥、平汉路进军,夹击山西。在危难之际,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肩负党中央重托,来到山西抗战前线,对山西的政治、军事、统一战线等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周恩来一到山西,便赶往设在代县雁门关下太和岭口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会见阎锡山。共商抗战大计。会谈中周恩来指出:“日军之所以横行华北,时局之所以发展到今日危急,究其根源,就在于‘不抵抗’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重要支流的中共南方局领导的抗战文化呈现出多彩的光谱,它既是抗战主题下外来文化与四川本地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也是中共延安民主文化政策在特定空间的灵活贯彻和实践。其斗争经验和贯彻实施,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建国主张,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体系,团结了敌后广大的知识分子,成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后期知识分子奔赴华北、共商建国大计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由于战争之初,中日双方尚未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南京国民政府缺乏全面抗战的指导方针,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和全面的军事部署,加之战略上判断失误和冀察当局与南京政府之间的矛盾,因而初期抵抗呈现出和战交织、指挥失措,虽节节抵抗,却又节节失利的局面。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一改其“九一八”事变时的“不予抵抗、力避冲突”①态度,也不再诉诸国联行政院“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o而是采取了紧急动员、武力抵抗的态度。他不仅命令对军就地抵抗,而且令开封绥靖主任刘峙增兵华北,高桂滋、庞炳…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抗战文化运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其工作的重心。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南方局的研究,逐步深入,全面拓展。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一是关于中共南方局的总体研究;二是围绕中共南方局与国统区(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的研究;三是针对中共南方局与重庆抗战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事业,曾希望与美国合作,美国政府出于战时和战后政治、军事利益的考虑,也曾为改善同中共的关系作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在这期间,美国一些年轻的外交官冲破层层阻挡,来到解放区进行考察,同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交谈,进一步了解了中共当时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政策主张,并针对美囤对华政策,改善同中共关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初期,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另一方面,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而且,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保持中国抗日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一、抗战爆发前夕,中共徐州地区党组织的发展,为中共领导该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和对社会上各种抗日进步力量开展统战工作,奠定了基础。二、从以徐州为中心的第五战区建立至徐州沦陷期间,中共苏鲁豫皖特委通过第五战区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徐州地区上层与下层的统战工作。三、中共苏鲁豫皖特委通过动委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进行全面抗战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徐州地区抗战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在抗战之前和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坚决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抗日的党派和阶级,准备和推动了平津抗战和华北抗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严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1月上旬忻口、太原失陷后,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作战的正确方针,推动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开创了华北抗战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实行了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江沛 《历史教学》2005,2(9):20-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快速进击并迅速建立伪政权"以华治华",中共出兵华北、华中地区并建立起了敌后根据地,中国出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共领导根据地和日伪控制沦陷区三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为防止经济与文化资敌,国民政府出资并倡导工厂、高校内迁大西南诸省,形成了中国社会与经济重心西移的景观;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西南诸省却在厂校西迁和抗战救国的建设中,形成了近代化工业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11.
罗荣桓在领导山东抗日战争地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了“翻边战术”思想。其通俗的表述是:敌人打到我们根据地来,我们就打到敌人后方去。这一战术原则,是对毛泽东关于敌后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与创新。它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不但在山东抗日战场获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对全国其它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他很早就认为日本必将侵华。基于这一认识,他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具体国情的分析,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提出了对日持久作战的观点。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持久战的战术思想,包括速决战与持久战、运动战及游击战等。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完善了持久战思想,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杜平 《零陵学院学报》2003,24(3):106-108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希腊城邦间的一场大混战,是古希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大混战中,雅典与斯巴达采取了相同或相并的军事谋略,斯巴达利用雅典的内外矛盾和投靠波斯,最终获胜。  相似文献   

14.
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积极防御、周密部署、借用民众力量、持久作战等军事方略,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中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64-1965年是越南战争的关键性时期。美国在约翰逊的领导下实现了越南战争由“特种战争”向“局部战争”的转变。当时,中国作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盟友高度注视着美国的每一步行动。对中国来说,它既不能容许自己的意识形态盟友遭受美国的侵略,特别是直接的地面军事进攻;又不愿在越南再与美国进行一场朝鲜战争式的较量。为了防止这两种局面的出现,中国对美国采取了威慑与克制并用的政策,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二是认为《孙子兵法》是充斥仁爱精神的"民本论"。从历史的实践、从《孙子兵法》文本本身、从先秦战争和兵学的演进过程三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必然是冷静的战争论而非"不战论"。与儒家典籍《左传》、《论语》、《孟子》及《司马法》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可知《孙子兵法》是君主(国家)本位而非人民本位,也未显示出深刻的仁爱思想。正因为孙子秉持"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构建出辉映千古难以逾越的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昌黎是北宁线上一个主要县城,在解放战争中,由于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昌黎城成为国共两党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曾在一年多时间内被先后三次解放,显示出这座古城在冀东地区解放战争中的独特性。昌黎解放战争不仅扭转了冀东区的战略态势,还有效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文章在论述抗战后昌黎的革命形势、三次攻克昌黎战役经过的基础上,探究了三次攻打昌黎县城的军事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组织了淞泸会战和南就保卫战,采取的是“速战速和”的军事战略,两次会战的失败,日本和谈条件的提高,英美推行的缓靖政策,以及共产党持久战理论的影响,迫使国民党的军事战略从速战速和转变为持久抗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战争已进入信息战争时代,战争的理论、形态、方法正经历着一种全新的变革,作为传统兵学的《孙子兵法》,为这一变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借鉴,成为中外军事理论家竞相瞩目的经典之一。其以“谋”为核心的全胜战略、谋形造势的战略思想等,对现代战争本质的界定、战略思想的变化、战略技巧的把握等许多层面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