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增强图书馆场所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具有独特的场所功能,人们在图书馆可以进行各种体验。信息共享空间具有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推动研究与学习的特点,适应了用户学习和研究方式改变的需求,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场所功能。  相似文献   

2.
陈瑜 《湘南学院学报》2021,(4):44-48,59
宗祠是中国传统社会空间教化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形态的重要表征.从历史进程来看,桂阳宗祠的空间教化功能深受礼法制度、建筑形制、戏剧观演三种教化形态的影响.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框架考察桂阳宗祠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形成桂阳宗祠空间教化实践分析模式.研究发现,桂阳宗祠的空间教化实践融物理性、精神性...  相似文献   

3.
湘南民居是湖南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居形态,近十年来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相关研究。大多数是围绕古民居现状,从历史形成及遗存形态方面进行的研究。为更好地发掘、承继和利用好这笔宝贵遗产,应更多地立足于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地理地貌,结合古民居即成形态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加强当下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新的建筑人居空间环境形态的发展及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民居很多,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古民居文化和建筑特点。这些特点中又蕴含着中国书画精神的存在。湘南地区古民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从永州门窗雕刻装饰艺术中发现,它的装饰纹样的简洁,图案追求神似和韵律等等。这都是受宋代文人画的影响,追求一种"得意忘形"、"象外传神"的意境。从而构成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人神相处"的装饰特点。这样使建筑更加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又及富有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5.
湘南起义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政治立场、必胜的革命信念、严明的组织纪律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生动体现,它的本质属性是亮剑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民本精神的有机统一。在新时期,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学习湘南起义的革命精神,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源泉和智力支持,把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宗祠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传统宗祠的产生和发展,是原始血缘崇拜和祖先崇拜、宋以后儒家宗法思想的进一步普及、庶族地位兴起以及小农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建设中国现代法制社会的进程中,对于宗祠所代表的传统宗族观念要批判性地继承。  相似文献   

7.
蔡思颖 《文教资料》2012,(16):80-8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空间文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法国人类学家MarcAugé在《非场所:超现代人类学入门》中提出了有关空间的新概念"非场所"。本文讨论这一概念与"场所"的关联与矛盾统一,以及这一概念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湘南起义作为中共中央酝酿和指导,朱德、陈毅与湘南特委共同组织和发动,毛泽东策应与支援的一场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起义,其历史进程尤其值得剖析与阐释,其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尤其值得传承与弘扬.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我们要深入学习湘南起义中的共产党人在逆境下坚定信念,挫折...  相似文献   

9.
唐凤鸣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93-96,106
湘南古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记录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精神,承载了湘南先民的情感与亲情;具有民俗文化价值和较高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价值;开发、利用其传统特色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诸葛雨阳 《华章》2007,(3):171-172
当今社会面临着一个矛盾的境况,我们拥有先进的科技,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却发现自己与自然环境、地域文脉、人文精神日渐疏远.在飞速发展的城市改造与建设中,公共艺术常常呈现出空洞凌乱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考虑被遗忘、忽视和抛弃的那些传统精髓与文化符号,需要大声的呼唤地域内质与艺术脉络的重现.本文运用了现象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苏州老城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归纳出苏州的场所精神现象.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公共艺术设计的场所资源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1.
郑丹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17(4):92-94,108
利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以综合商场中影城设置的IMAX影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型观众厅的消防设计难点,分别设计确定了两个火灾场景和四个疏散场景,采用Pathfinder人员紧急疏散模拟软件对观众厅及所在防火分区的人员疏散行动进行模拟,采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5.3软件模拟烟气蔓延状况,模拟得出观众厅内人员能在火灾影响到生命安全之前全部疏散到安全区域的结果,提出了相对应的消防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55-158
大学建筑是大学的标识。大学建筑并非随意建之,其建设要遵循一定的理性。否则,它算不上真正的大学建筑,而只是在大学里的建筑品而已。大学建筑要把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作为要务;要把学术性作为标识,区分于其他非大学建筑;要有自我特色,形成独特风格;要体现历史感和文化性,释放大学的场所精神。在大学建筑的建、拆、翻新时应处理好拓新与守旧、简单与复杂、开放与封闭等几对矛盾,使大学建筑彰显大学的场所精神,奠定成就卓越大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街道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和民俗风情,其活力来源于对其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留存。在梧州骑楼百年发展史中,骑楼街道具有鲜明的建筑特征、空间特征和场所特征。骑楼街道依托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商埠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记忆及其场所精神。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骑楼街道存在场所精神流失与城市文化记忆危机问题。骑楼街道在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场所感的营造和骑楼记忆的活化。营造逼真的骑楼街道空间体验情境、创新骑楼街道空间文化体验主题、开展骑楼街道空间参与性活动、设计并创新骑楼街道空间体验产品,是激发骑楼街道场所活力、延续骑楼街道文脉、留存骑楼街道记忆、重塑骑楼街道场所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世纪楼进行调研、分析,解析公共建筑的场所与空间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同时,在发现问题之后自己提出一些认为可行性的建议,通在实际中运用环境心理学方法,加深对人与建筑、场所、空间的关系的理解。满足人群对建筑的心理需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相关概念的阐释,分析“场所精神”依托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应具有包容性,即从满足人们持续的需要和唤起最高境界的审美感这个角度,根据体验者的认知与参与对建筑作出合理的判断或评价,并总结了场所精神的体现,包括简单的模仿、动态的改进(或叫批判的继承)和有效的创新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教学具有显著的空间性,空间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基于人类教学活动起源、发展的历程考察,发现教学具有明显的场所性、关系性和精神性。教学的空间性启示学校教学空间生产从其自身的结构出发,建造适应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需要的物理空间、建构有序竞争和友好共处的关系空间、培育具有认同感的精神空间,从而提升空间在教学活动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校空间史研究有利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学校和教育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学校和教育演变的内在逻辑和现代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基于历史文献的梳理,借鉴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分析欧美国家学校空间从流动空间到固定空间再到专属空间,以及专属空间内部结构分化的演变过程,探讨学校空间演变的内在意义。学校空间的变化过程既是教育活动场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位移过程,是学校从“无形”到“有形”、从前制度化到制度化的演变过程,是学校职能及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特性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教育活动从人类其他形式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分离和分化并成为一种专门和独特社会活动的过程,是不同时期教育观念和儿童观念的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干"(ganl/an11,族称/自称,日常用语指"用树枝木栅把居所环境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族群文化自我的实然性基础,讨论侗寨居所序列场所化过程与生存环境生成性形成的哲学性关联。分析认为,于文明始初侗寨居所建筑即拥有表征族群自我"行为"文化"想象"的典型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对侗族行为文化构架、族群自我情感体验及女性话语施事行为等结构形态产生深远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室内不同功能居室内的空间绿化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居室绿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系统地研究客家民间信仰。本文讨论的是日本学者对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及其课题。日本学者对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于客家地区从事民间信仰研究的"微观经验主义";二是研究典型客家民间信仰的"宏观实体主义"。本文通过证实这两个研究观点,用人类学的"空间—场所"理论来提出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第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