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和环境》是在低、中年级了解了生物的形态构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一课,也是为以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基础的一课。我想,既然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就应该让他们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做起,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能动地认识周围世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理与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2.
《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二)》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包括“蔷薇花丛”、“食物链和食物网”、“改变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等10个主题,内容包括从“小生态”、“模拟生态”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本单元旨在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了解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2.认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3.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为了给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学习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植物和环境》,未见有人在公开课、观摩课上教,也很少见教学经验介绍。这个课不好教,教起来总觉得不顺。 怎么不顺? 学生都知道,还有什么可教的? “环境”是什么意思?前一课是《动物和环境》,学生能不知道?环境就是植物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植物就不能生存。 低年级学生搞过植物栽培,给植物浇水,知道植物缺水就会干死; 中年级学了根的作用,知道植物用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分;学了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知道植  相似文献   

4.
《植物与环境》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第五课内容。教材通过对仙人掌与龟背竹的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叶子形状、大小是为了适应生长的环境,从而了解植物形态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5.
正为实现"观察—启发—探究"型教学在现代农艺专业《植物生产环境》课的应用与推广,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和师生互动的原则,笔者研究了"观察—启发—探究"课型在现代农艺专业《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观察—启发—探究"型教学过程中,《植物生产环境》所设计的内容与步骤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如  相似文献   

6.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叶到果实,分类的能力形成了一个系列,而茎的分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从根到茎,不仅分类的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分类的标准也由一个发展到两个。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得的结果也不一样,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课是一节观察课,是通过对茎的观察比较,认识茎的不同特征,并抽象概括出茎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茎的概念。 材料准备: 1、布置学生采集几种树枝、瓜蔓、草。 2、给每组学生准备四个标序号的纸袋,内装以下材料:缠绕在一段枝条上的牵牛花茎和攀援在一段枝条上的葡萄茎(1号);蓖麻茎和竹子茎(2号),杨树茎和榆树茎(3号),菜豆蔓、藕、姜、马铃薯、甘薯和萝卜的茎(4号)。 3、投影设备;芫荽的抽动式幻灯片;向日葵、牵牛花、葡萄、甘薯的幻灯片。  相似文献   

8.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是对农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阐述了传统的《植物生产环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的作用及实施环节,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明古国,有着丰富的语言艺术形式,象谚语、成语、诗词歌谣、口诀、谜语、顺口溜、比喻句等语言,不仅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易于诵记,而且还高度概括了事物的本质特征,饱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为了帮助学生对《植物及植物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现象等的理解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巧妙地运用以上多种语言艺术形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0.
教学《植物与环境》(第三课)要使学生通过植物对阳光和水的反应,认识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并在读中悟理是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注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画家和牧童的好品质。3.懂得既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也要谦虚谨慎地做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  相似文献   

15.
《爸爸和书》教学谈昆明铁路分局南站小学王红《爸爸和书》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新选的一篇阅读课又。作者怀着深情,回忆了爸爸节衣在省食为”我’买《皇帝的悲》这本书的经过,表达了爸爸对”我们”的深切关怀和所寄予的希望。根据课型特点,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按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6.
王洁 《小学语文》2008,(1):45-46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一位小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获得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和写。  相似文献   

17.
一、展示人格魅力 ,使学生“爱屋及乌”俗语说 :“亲其师 ,信其道。”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 ,学生如果尊敬和喜爱某位教师 ,他会把对这位教师的爱迁移到他所教的学科 ,对所教学科亦产生兴趣 ,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该学科的学习中去。对这种现象 ,我称之谓“爱屋及乌”。审视那些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看似普通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极具人格魅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自己人格魅力的恰当展示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 ,这样学生就会对课程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奏好开场序曲 ,点燃学生…  相似文献   

18.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课文有一个重要的情感目标就是体会画家的谦虚谨慎和牧童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考虑到如果单一地在课文分析中利用阅读教学来达到该目标,未免有些牵强,且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把要达到的几个目标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按以下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摇自主思考1郾读题,自主质疑。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从课题上看,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郾初读,理清条理。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理清课文条理的角度思考:(1)狐狸和乌鸦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呢?(2)…  相似文献   

20.
《狼和小羊》教学谈山西薛艳婷耿瑞芳《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狼故意找碴儿要吃小羊。说明有些坏人做坏事总是要找借口的,好人对像狼一样凶恶的敌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课文抓住了狼的凶残和小羊的善良的特点,生动地进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