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学功能系统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作品功能观把本视为学功能的发生源,把读视为学功能作用的被动对象,本提出:学功能必须在具体的学活动中才能产生,学活动是学功能的发生源。学功能联系于学活动的动态开放整体的流程,并对投身于学活动的一切实践主体(作与读)产生系统效能,学功能系统由认知,净化,愉悦,生命四个各具丰富内涵的子系统构成,并通过系统质的审美化合指向人本身,指向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指向人的诗意人生,因此,学功能是学之人学本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刘鑫 《华章》2011,(29)
文学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内容美和形式美、自律与他律等多方面的统一体,其审美性和社会性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审美,文学的社会功能就无从实现.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动态过程,文学功能的实现是主客体的交流和对话.文学的审美社会功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文学鉴赏中的艺术再创造是文学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创造的艺术功能包括再造形象,整合分散,填空补白,超表创新,情感体验等方面,这些艺术功能的发挥对文学创造活动的最后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再创造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具有历史理性求真、人文关怀向善、艺术形式尚美等特质的文学,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对文学的功能进行研究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课题之一。明了了文学的功能也就把握住了文学的本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文学的功能就是研究文学的本体。从格式塔场论和动力学角度出发,探讨文学场的内、外两种功能,可以拓展人们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所谓文学的科学性是指蕴含在文学形象中的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审美理想、艺术理解和“诗的思想”。由于它的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掩盖了其真实面貌,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不提文学的科学性这个属性。而研究文学的科学性,对于深刻揭示和正确文学这一社会属性、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消除庸俗文学、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决不会重蹈科学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7.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典型论的重要命题。考察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不应简单地把形象和时代特征相对应,不应该仅在这样的关系中考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而应该把文学形象和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在更大范围、更深的层次去创造典型,去认识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大致遵循翻译活动的步骤程序,从审美体,是美意向,意义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翻译家的心理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作为文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在古代和西方形成了种种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文学本质进行了归纳.首先将文学放至社会生活系统中确定其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其次将文学放至上层建筑亚系统中确定其具有审美性质的社会意识性质;再次将文学放至艺术子系统中确定其语言艺术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在它的表现对象上体现出鲜明的超越性特征。文学表现对象的超越性表现在三个层面:对现实本体的超越;审美的超越;自由本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指出:文学艺术“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美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我们建构的立体的动态的文学形态,旨在创造人类精神赖以依存的“丰富华美的世界”,实现审美性与语言艺术完美结合。文学凭借着语言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反过来语言又以其结构、话语形态参与和规范文学活动,而且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感知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周博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3):43-46,50
对教育功能的重视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时期被强调到极致,文学因而沦为政治教化的附庸和工具。新时期文学拨乱反正,却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些作家和批评家忽视甚至排斥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对文学的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审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固然重要,但它却不能脱离认识和教育功能而存在;文学的教育功能不是游离于审美功能之外,而是寓于审美功能之中;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3.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个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应当注重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再现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驱遣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调动情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披文入境"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创造品质。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进入读者的接受鉴赏过程.引发千差万别的效应,最终实现了它的诸种功能。鉴赏,是文学价值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而审美自由与超越是文学鉴赏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作为自苦与超越的文学鉴赏,其逻辑前提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以象为核心,文学审美体验有三次跃升:从物到象,这是第一次跃升.因"穷"而觉解,获得大观世界的超越意识,这是第二次跃升.兴象以其审美感发性,高举精神,臻至审美之妙境,这是第三次跃升.  相似文献   

16.
文学意义作为文学实现的最终方式,对文学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学运转的规律,对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价值也有一定的建构意义.本文试图借鉴西方对文学意义分析,从逻辑上来建构文学意义的成份和构成,以便全面地把握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7.
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误读”有不同的划分。同样,误读现象的产生与个人、时代、民族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在误读理论得到系统梳理和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在摒弃误读消极作用的同时,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文本的价值,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刘永前 《教育探索》2004,(11):70-72
根据教学的一般过程,文学阅读教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文学阅读教学的准备策略是教师在文学阅读教学行动前所要处理的有关问题解决的行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案的设计。文学阅读教学策略要根据文学阅读教学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加以动态的建构,着眼于宏观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的当代危机实质上源于文学在当代的危机,源于当代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对此,应该从"精神立人"的高度加以考量,寻求文学教育中文学与教育的契合之道。文学教育兼具文学的"人学"内涵和教育的人本特征,包含着对人之自我的深沉关切。故此,在文学教育中导入自我教育,不失为破解当下文学教育危机的一道良策。  相似文献   

20.
文学阅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文学阅读这种现象是由文学阅读的时代性所决定的。文学阅读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内容的时代性;读者思想意识的时代性;文学审美风尚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