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快乐的多多     
喝墨水一天,爸爸看见多多在喝墨水,样子非常狼狈,赶忙拦住他,问道:“多多,你为什么喝墨水?”多多:“我肚子里的学问太少了,同学们都说我没学问,喝点墨水就好了!”撕书放学回来,多多就直奔里屋。妈妈觉得很奇怪,就过去看。原来,多多在哪儿撕书呢。妈妈:“多多,你为什么要撕书啊?”多多:“我要写篇作文,可又无从下笔。老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我把书全撕光了,没准儿就会有灵感。”买饼妈妈没做饭,让多多下楼去买两张鸡蛋饼。卖饼人:“小朋友,这饼用切成小块吗?”多多:“切吧。”卖饼人:“切成6块,还是3块?”多多:“切成3块吧,切…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在听、读训练中理解语言,在说、写训练中表达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大多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对“说”的训练却有些忽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因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交际能力,就应让学生从小就能说会道.在这方面,语文教学责无旁贷.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钱梦龙先生早就提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素养就不再是一个遥远而蒙咙的目标了”。又说“阅读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牛鼻子’,语文教育的‘减负’就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寄西伯利亚》这首诗第二节里,“‘不幸’的忠实的姊妹,‘希望’在幽暗的地下潜行”这一句,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编的教学参考书中所作解释是可以商榷的。参考书说:“诗人告诉这些‘不幸’的忠实的姊妹要想到‘希望’,要相信明天。”这样就把“‘不幸’的忠实的姊妹”理解为修辞学的呼格,是诗人在称呼十二月党人。其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希望”是“不幸”的忠实的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尝试霍山县教委教研室刘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近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尝试,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27页)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又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毫无疑问,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改作文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这种能力。我在指导学  相似文献   

8.
一、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多说几句话”,学习正确地谈论数学。谈论是外部语言,是思维的外部表现。语言清晰,逻辑性强,表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透彻,算理明确。这是用好数学的前提、基础。其实要求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准确、有条理、完整地“说数学”,本身也是一种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例如,教10的认识,学生学会了10的读写、10的分解与组成、10的基序数意义后,教师就可让学生“多说几句话”: “你能用‘10’说一句话吗?” “你能用‘第十’、说一句话吗?” “你能说一段活,把‘10’和‘第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低年级学生造句的质量。一、不拘“范句”,仿中有创学生造句时,往往离不开“范句”,依葫芦画瓢,句式与范句一模一样。如教《爱爸爸妈妈》这课时,我要求学生用“也”说一句话,全班大多数学生造的句子和书上的范句“妈妈(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一个样。如果就此满足,不再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努力,会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针对上述情况,我积极启发引导…  相似文献   

10.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文章“佳”、“人妙”,是“频改”的结果。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进行段的训练,实质上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使其弄清段的结构关系,理解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读懂一句话和另一句话是怎样连接成一个自然段的,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现以自然段中句子之间几种常见的关系为例,谈一些粗浅的做法。一、并列关系。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自然段。这段话分三层意思,讲的是海底的情况。教学时,可采用抓特点的方法进行训练。先引导学生概括第一句“岩石上长着珊瑚”(把修饰词和比喻句去掉),第二句“海参到处都是”,第三句“大龙虾威武”。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开心乐园     
问 路一对父女在大街上散步,一位乘车的先生从此路过,向那对父女问道:“请告诉我,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女儿忙说:“多奇怪,您不是正在自己的车里吗?”◎供稿/苏婉蓉广西百色市福利院居民楼二楼左(533000)高兴的虚字眼一位先生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讲完先生问道:“你们听懂了吗?”“懂了!”学生回答。先生指着一位学生说:“那你连起…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育论集》)。“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读就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读书。张志公先生很喜欢“导读”这个说法,强调指出:“‘导读’涉及两方面——‘导’者和‘读’者。”“‘读’者是主体,但是要‘导’。‘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进行导读。  相似文献   

14.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语文课本中,句子的主干一节中有这么一句话:“碰到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以免主干和原句的意思相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倪祥和、裘荣棠编著的《新语法体系详解》一书中,在讲找句子的主干时应注意的几点时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5.
作文,就是写文章,是学生用口述或笔述有组织地表达自己要讲的话。它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所谓“下水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自己要经常动笔.帮助学生加快学习的进步,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下水文”旨在激励引向,但教师要防止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力求范文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节观摩课。老师正在上 《第一场雪》。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 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 一层厚厚的雪。” 老师问:“‘山川’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山川’就是高山河流。” 老师又问:“文章中不是有‘河流’了吗?如果‘川’字当河流讲,这个‘河流’不是重复了吗?”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在语言训练实践中,必须采取如下策略: 一、把握语言训练实践过程的两个阶段 语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或说话,普通总不外两件事,一是‘说什么’,一是‘怎样说’。”“说什么”就是内容,“怎样说”就是形式或方法。内容与形式或方法,其实不应分开来说。  相似文献   

18.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中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钱易文言文。”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为了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几年来,我们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番探索、改革,其作法主要有八个方面:一、诱发自读欲望。由串讲改为自读,开始学生象刚断奶的孩子很不满意。因此,诱发、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兴趣、欲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学生的作文能力体现为对社会生活实际的感悟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说起来不容易,做得比较好就更困难。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结点在‘行’,能够到‘行’的地步,才算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先生的‘行’,就是指“行文”“、作文”,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初中一年级学生的作文,刚开始往往会出现如下状况:一是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是因小学阶段怕学语文,当读的课文不读,当背的美文不背,当记忆的词语又不能掌握,平时更是少看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