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潘静 《新闻世界》2009,(10):34-34
一、要“平视”采访对象 记者在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什么身份,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也不宜“俯视”,而应该是“平视”。切忌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或者反过来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要注意以平常心对待各种采访对象,恰当地提问和倾听。  相似文献   

2.
现在,对记者“妖魔化”已经成为一种舆论、一种倾向,记者的公众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与实际状况和人民的希望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当然也是很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记者具有极强的政治洞察力,把党、政府的态度准确地传达出来;文章将平等、平视的视角贯穿其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一名出色的编辑、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学会用"平民意识"去编辑、报道。具体地说,作为编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贾岳  储靖农  王燕兵 《今传媒》2007,(11):65-65
一则小故事令人在感动之余也深受启迪,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由此想到的是媒体报道新闻的四种视角:俯视、仰视、斜视和平视.  相似文献   

6.
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一、选择平民话题,关注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7.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  相似文献   

8.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  相似文献   

9.
“小彭2023两会Vlog”延续轻量化视频的独特性及创新性,并融入多元化视角,通过平视交流凝聚共识,以轻松话题引发共鸣,与各国记者进行真诚而有趣的交流,让用户更加深入了解两会的议程和重点。积极创新传播内容与方式,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强传播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穷人新闻学与平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岳 《青年记者》2007,(20):1-1
不久前,燕赵都市报总编辑李炳庠在"民生立报"改版动员会上提出:"新闻学也应该倡扬‘穷人新闻学’,那就是以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命运为己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由此,我想到了燕赵都市报"三小"(做小记者、做小编辑、为小老百姓服务)的平视视角,以及媒体的另外三种视角:俯视、仰视和斜视。  相似文献   

11.
邹冰锴 《新闻窗》2014,(6):86-86
平视,顾名思义,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访工作时应该灵活应对,根据被采访者对象的不同做出及时的调整跳出传统的被受访者的客观身份牵制的工作思维和工作状态,真正地打破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感,营造出被采访者与采访者在同一高度的"平视"氛围,并在这样的氛围下顺利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本文从不同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能够做到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平视。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记者,都想给受众和社会奉献新闻佳作。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却是值得刻意研究和着力实践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记者自身的“新闻视力”,具体说,就是透视力、俯视力、侧视力、环视力、平视力。一、透视力。就是透视社会,研究自己的报道对象和基本受众的详细情况及倾向,找到适合的新闻“被载体”;透过素材,找出更深层次的好角度。作为新闻记者,首先要了解受众,或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系统、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受众的自然情况。并通过对受众的调查和研  相似文献   

13.
李丹  康美权 《声屏世界》2016,(10):71-72
最近,厦门电视台一名女记者在采访受灾的群众志愿者时,"戴着小墨镜,打着小洋伞,扭着小腰挎着包"的照片不断被刷屏,爆料人认为这种形象与所有在街上进行灾后重建的人格格不入. 记者采访时能不能打阳伞戴墨镜,《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自律公约》里没有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14.
最近,厦门电视台一名女记者在采访受灾的群众自愿者时,“戴着小墨镜,打着太阳伞,扭着小腰挎着包”的照片不断被刷屏,爆料人认为这种形象与所有在街上进行灾后重建的人格格不入.遭网络曝光后,该记者因“违反了新闻记者的职业规范”“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受到停职处分.  相似文献   

15.
坐在写字楼的办公室里,你是白领;走在深南大道的街上,你像民工。你的性格与你行业的“行规”格格不入;你沉重的心情和这个城市晴朗的天空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6.
郑会 《新闻世界》2010,(4):21-22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 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频道总监,《生活帮》的创始人王忠甚至认为.“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就是由报道者成为了参与者。”③  相似文献   

17.
贾岳 《新闻传播》2007,(10):25-25
不久前,燕赵都市报总编辑李炳庠在“民生立报”改版动员会上提出:“新闻学也应该倡扬‘穷人的新闻学’,那就是以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命运为己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由此,我想到了燕赵都市报备受读者好评的“三小”(做小记者、做小编辑、为小老百姓服务)的“平视”视角,以及媒体的另外三种视角:俯视、仰视和斜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新闻界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新闻工作者只能宣传别人,不能宣传自己。人们的头脑长期被它禁锢着,致使许多有才华、有贡献、有名望、有影响的记者和编辑,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他们的事业和成就,他们的性格和品质,很少为人知晓.对于社会、对于广大读者说来,新闻界的内部状况,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新闻事业是公开性的、开放性的工作,任何的隐秘性和封闭性,都是同它格格不入的.新闻报道的开放性同新闻机构的封闭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当前的新闻改革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即打破新闻机构的封闭状态,提高新闻活动的透明度,加深读者对记者、编者的了解,密切记者、编者同读者的联  相似文献   

19.
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时政活动的电视报道始终都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始终在向社会民众开展宣传发挥着巨大作用。现在一些时政报道,特别是会议报道、领导视察、调研动态等不受观众欢迎,是因为记者没有把最有价值、群众最关心、最新鲜的内容表达出来,一些观众最需要的新闻信息往往混杂在会场、人像、名单、讲话中。时政报道是通过报道政务及重大活动来表述、传达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精神,传达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其内容关系全局,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对于媒体来说,时政活动不但必须报道,而且一定要报道好。记者要善于平视。时政报…  相似文献   

20.
1968年,原北京市文联全体干部集中到北京马神庙行政干校大院里蹲“牛棚”。历史竟使三个与萧红关系密切的男人——端木蕻良、萧军和骆宾基蹲在了一个牛棚里。 三人同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左翼作家为主的“东北作家群”,也一向被视为这个群的主力。然而,无论是在与萧红结合之前还是之后,端木蕻良都与这个群格格不入。他的侄子曹革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老叔从来不承认自己属于这个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