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是将修辞视角引入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理论建构的成功典范。布斯还是当代西方伦理批评的理论旗手,他有关伦理批评的主张也深受其伦理修辞观的影响。在《我们的交流圈子——小说伦理》一书中布斯"以书喻友",并不否认伦理批评的一个中心是对叙事的伦理价值做出评判,但他也主张伦理批评还应该将读者已有的伦理观念考虑在内。这一主张充分地表明,布斯已接受了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影响,从《小说修辞》中只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段影响并控制读者这一单向模式向文本、语境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这一双向模式过渡。  相似文献   

2.
美国廿世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其被称为“廿世纪小说美学的里程碑”的理论名著《小说修辞学》中,把布落审美距离的概念引入小说分析,提出了“距离控制”的问题。布斯引进这个概念,意在说明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之间在不同方面的差距、区别等,是由作家选择指定的叙述技巧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造成一些不同的文学阅读效果。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分析“距离控制”在菲茨杰拉德的小  相似文献   

3.
莱斯利·费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批评先驱、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在他蜚声评论界的文学评论著作《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中,他对美国经典文学中的“魔性”特别青睐。这些融合了心理分析、神话和社会学维度的批判在将经典作品“祛魅”的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他文化批评思想中的“魔性”。  相似文献   

4.
李建军在其专著《小说修辞研究》中提出了系统的小说修辞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接受了布斯的小说修辞理论的构架,但对布斯的小说叙事理论的偏颇作了一些修正,认为他的小说修辞理论主要建立在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范畴之上,对现代主义小说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5.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它从小说所体现的“极幻”与“极真”的辩证关系入手对《西游记》进行了评点。《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指出小说在主题上、艺术上和情感上的“以幻寓理”、“以幻写真”、“以幻感世”,同时认为评点者对小说之“幻”是高度赞赏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诗经》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与“诗类存目”共收《诗经》研究著作 1 47部 ,对于从两汉至清乾隆时期《诗经》研究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尤其对宋、明两代的研究进行了批评。在批评思想上 ,《总目》坚持汉学正统观念 ,坚持“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批评原则 ,反对明代竟陵派诗学理论对《诗经》研究的影响 ,推崇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7.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相似文献   

8.
明代《水浒传》批评,首先是社会对其存在的注意,广大读者以其阅读行为所进行的肯定式的“批评”,随着小说传播的广泛,必然引起政治层的注意,职业政治家田汝成首标“诲盗”说。然而单向的政治批判并不能回答社会的诸多期待,批评向社会历史与美学的二元批评演进。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中,叶昼为了确证小说的社会价值,对小说的艺术生命进行了论析,提出了一些有深刻理论价值的命题,初步建构了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框架,为我国小说美学拓荒、奠基。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问世后,掀起了一系列轰动效应,围绕着对《三国演义》的思考,揭开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批评的序幕。初始的演义小说批评史学意识深重,但是由于《三国演义》体现了社会上全新的审美观念,决定了初始的演义小说批评必定有美学新质出现.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堪称明清演义小说批评的专著,是社会理想与美学理想交融的批评。文章对明清演义小说批评进行了美学归纳。  相似文献   

10.
《暗示》的批评文章,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文体”。在并不深奥的层面上,它最受注意,也最引起争议。具体说到《暗示》究竟“是什么”,不同文章有不同理解,有时同一文章也经常出现判断上的犹豫。在“文体”上,《暗示》的评论提出的另一问题,是它的出现能否看作“传统”小说艺术形式疲惫、衰落的一个征兆?答案似乎是,《暗示》于小说整体变革之间的征兆式关系是否能够成立,现在还不得而知。如果说《暗示》是一种“新的”文体,那么,对批评者来说,就需要寻找文本中的“新的”元素,观察各种元素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一些批评文章中被提到的几组关系有:“叙事”(具象描述)与说理,“真实”与“虚构”,片断与整体等。《暗示》的出版似乎意味着一个“事件”,原因是出于《暗示》本身的力量,部分则由批评的合力所促成。  相似文献   

11.
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历史地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明崇祯本《金瓶梅》评点的理论成果,经过开拓和深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善的小说批评体系。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充溢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明确的审美指向和系统的文体结构。在理论上,张竹坡确立了以形象和“情理”为核心的小说观,明确阐释了小说的创造性以及与生活本源的关系。张竹坡重视小说阅读的审美指导。  相似文献   

12.
作为“百代诗话之祖”,《诗品》集大成式的批评方法是它成为诗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从理论与批评的分野看,《诗品》既是一部理论著作,又是一部批评著作,这就把文学批评的广、狭二义融为一体,使诗学理论成为批评实践的升华和总结,又使具体的批评受理论指导,成为诗学理论座标上的交叉点。在集大成的批评方法中,“比较批评和历史批评以外,“摘句批评法”、“本事批评法”、“知人论世批评法”、“形象喻示批评法”也是其中重要的四种。以下对这些批评方法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13.
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中的《中国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描写了四代华人移居美国的经历。小说中的中国神话和传说对于揭示华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思华裔美国人的群体意识和文化处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应用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鬼伴”和“论死亡”两个中国神话传说所包含的仙女/鬼女和牺牲两种原型意象能够揭示《中国佬》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运用原型批评的观点,对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出现的动物意象及流浪母题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汉德森的精神追求之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女性作家艾丽斯·西伯德在小说《苏茜的世界》中,用真情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运用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分析了小说《苏茜的世界》中所蕴含的有关《圣经》的宽恕的主题、流浪的故事情节、天堂的意象,并探究了这些元素对这部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88年以来,我国陆续出版了“迷惘一代”主要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的《北纬四十二度》、《一九一九年》和《赚大钱》。早在1937年,作者即将此合为一书,总标题《美国》,是帕索斯的代表作。小说“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廿世纪头三十年间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众多的人物、广阔的背景、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为美国文学史上所罕见。亨利·詹姆斯说:“在好小说与坏小说之间有着重大的差别:坏小说同画匠的拙劣图画和大理石雕塑的碎片一起丢在垃圾堆里,倒在废堆集场上;好小说流传着,并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它唤醒我们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三部曲不仅为美国,而且为世界各国的多数读者所热爱。尽管有的评论家从右的方  相似文献   

17.
霍桑的《红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更有甚者将其誉之为霍桑小说创作中最杰出的成就,美国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名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确定性的运用。本文将从叙事批评和语义批评的角度分析《红字》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表现出的作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艺体裁,在观念上是很精确的。但“小说”的名称,在明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上却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小说理论批评,也随着不同历史阶段小说创作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发展。典籍中最早出现“小说”一词的是《庄子》。《外物篇》记载任公子得大鱼,“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后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辁才讽说之徒”,是指凭藉着轻浮的小才讲故事的人,“讽说”一词,是动宾结构;“小说”指的也是故事一类的传说。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娃传》被认为是唐传奇中情节比较曲折的作品,但它的情节如何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曲折,未见有人讲清。若借助数理批评的一些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数理批评角度看,《李娃传》有三个“三交节律”、两个“二变节律”、一个“六变节律”,这十九个不同节律之间繁复的重叠、交叉,使得《李娃传》的情节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复杂、曲折、多波澜,从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