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油田开发的各个不同阶段,经常需要了解油水井中套管的损伤、腐蚀及内径变化情况,射孔质量,管柱结构;检查套管外水泥胶结质量和管外窜通位置;判断出水层位;评价压裂酸化及封堵效果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测井来获得。因此,随着测井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套管外流动检测技术进行了越来越深的研究。本文着重对几种现场常用的套管外流动检测测井方法及应用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油井管静水压试验装备是对石油专用套管、套管、管线进行静水压试验的设备,同时也适用其它钢管生产厂对其产品进行水压试验。目前国内油田使用的静水压试验设备技术比较落后,难以满足要求。因此研制石油套管、套管静水压试验规范的试验装置,既是保证进口油井管质量的需要,也是管材国产化进程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多数油田由于多年开发和井网调整,造成井距近、井网密集、油水井井数多,井况复杂多变。在大修治理过程中,错断通径大的套损井通过治套、取套、贴补等大修技术进行治理,但套管错断严重,套内吐泥岩不止、套外地层坍塌的套损井通过常规大修取套、治套等技术不能有效治理。套管错断严重井治理难度大,修复成功率低,油水井套管错断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油田稳产和高效开发的不利因素。对套管错断机理进行认真分析,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中,形成了套管错断井治理技术和套管错断的预防措施,对今后套管错断井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套管施工法的孔壁受钢套管保护,不存在孔壁坍塌和缩径现象.除岩层外,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松、软、散地层成孔.该法属于无循环成孔,干孔灌注混凝土,具有施工速度快,无环境污染,桩体直径一致,成桩质量高的特点.但也存在设备庞大,不利于远距离运输;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厚砂层施工,抓土和沉管效率低的缺点.本文对全套管施工所使用的机具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并对其施工工艺有了详细的阐述,仅供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新年 《中国科技纵横》2011,(15):249-249,292
套管钻井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钻井技术,用套管来代替钻杆钻进,简化了作业程序,节省了钻井成本,解决了复杂地层的钻进等许多优点。文中对套管钻井的组成特点及其使用优势进行了介绍,并对套管钻井系统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水平分支井技术套管固井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F2井是鄂尔多斯气田施工的一口水平分支井。井身结构在二开311.2mm井眼条件下提交A靶点,244.5mm套管下入到井深3109.09m固井,并且要求水泥浆上返到地面。为保证技术套管顺利下入、保证固井质量,为水平段钻井工作创造良好的井下条件,经对下套管、固井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全面准备,使套管一次性安全顺利下到了预定井深、固井质量达到良好。  相似文献   

7.
<正>大港南部油田(第三采油厂)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油水井套管腐蚀、破损日趋严重,制约了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玻璃钢小套管技术是目前国内治理套损井一种新工艺技术,本文介绍了玻璃钢小套管治理套损技术工艺原理及优点、选井标准原则和主要施工工序,以及在官XX井试验应用情况,先导试验井的成功经验对类似套损井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二次固井工艺技术是对固井质量不合格或水泥返高不够的井,通过对油层套管实施射孔技术,打孔眼,将水泥注入套管与井眼的环形空间,重新形成合格的或新的水泥环的施工。通过本文应用实践论证,针对以往认识不清的上部油层,进行开发利用,实施二次固井技术是科学的技术举措。同时,为进一步针对其它油田开发后期,套管损坏及水窜的治理,而采取挤水泥防窜二次固井修复工艺,套损挤水泥堵漏固井工艺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指导作用,更是为松辽盆地低渗透的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科学地开发葡萄花浅油层提供了坚实的井下作业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选用质量合格的防水套管产品、加强防水套管施工质量管理、提高防水套管选用等级、采用阀门井管道过孔新技术,可以有效避免阀门井的积水现象;对橡塑泡沫块井口保温形式、防盗式井盖选型、井盖标识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石炭系盐层埋藏深、温度高、具有很强的蠕变性,文章通过对同类型已钻井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钻井、泥浆、扩孔等技术措施,并在AT13井具体实施。结果表明,井身质量、固井质量优良、盐层套管无变形。  相似文献   

11.
在满足252kVGIS出线套管绝缘强度的条件下,对其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套管高度,使产品更加经济适用;并通过对套管外绝缘干闪耐压及内绝缘场强的计算,以印证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豆兆永 《金秋科苑》2009,(16):54-54
塔河油田石炭系盐层埋藏深、温度高、具有很强的蠕变性,文章通过对同类型已钻井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钻井、泥浆、扩孔等技术措施,并在AT13井具体实施。结果表明,井身质量、固井质量优良、盐层套管无变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阐述了CFD2-4-1井五开使用直连管技术的背景,说明了小间隙固井的难度,并结合该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无接箍套管和膨胀式悬挂器悬挂直连型套管技术来封隔高压层。本文还对施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通过成功的实践总结出膨胀式悬挂器悬挂直连型套管技术的施工经验,最后对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技术在小间隙下套管、固井作业中有着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4.
小井眼侧钻技术是油田利用老井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措施。国内各油田竞相开展了此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但在双层套管开窗、小井眼优快钻井、小井眼小间隙固井等关键技术上还存在问题。大港油田随着近几年市场工作量的增大,不断探索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小井眼侧钻技术水平,通过对开窗工具的改造完善,顺利实现了双层套管开窗;通过改进钻头结构,完善钻头型号,适时应用大角度马达,完善定向钻进工艺措施等方法,提高了优快钻井水平;通过开发新型水泥浆体系、密度可调的隔离液,优选完井套管规格,进一步提高了小井眼小间隙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田开采中后期,套管损坏日益严重,导致较多油井不能正常生产,为使这些井投入生产,减少生产成本,对此类井进行套管修复,修复后下小套管进行固井完井,对于稀油区块井来说原井基本上采用的都是5寸及5-1/2套管,所以绝大部分只能采用4寸小套管完井,而完井后,一些机械防砂及分层采油等工艺措施,由于小套管内径限制而无法进行,因为目前国内没有这种小直径封隔器产品。因此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这种小直径封隔器,这种小直径封隔器的研发,对于中后期油田的开发稳产,停产井的复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实测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杭州软土地基某工程深大试桩对邻近隧道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桩-隧距、套管成桩工艺等因素对既有地铁隧道位移变化的影响,以及施工后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大直径基桩施工会使邻近隧道产生位移,合理选择套管成孔方式对邻近隧道的影响远小于成桩后期的影响;套管拔出会明显增加邻近隧道在基桩施工期间及工后的位移;套管成孔阶段与成桩阶段的隧道最大水平位移变化量、成桩全过程的隧道最大沉降量与桩-隧距呈明显负相关趋势。当桩隧-距/桩长≤0.2时,宜采用全套管工艺进行大直径基桩施工,其中桩隧-距/桩长小于0.08时,可保留套管;桩隧-距/桩长在0.2~0.33时,可采用半套管工艺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17.
蔡科鸿 《科技风》2011,(21):174-176
本文以国内某核级设备供应商承制的三门一号机组稳压器下封头电加热套管钻孔发生批量性孔径超差这一质量事件为例,对供应商及采购方的工艺、技术、人因和核安全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避免今后出现类似问题,为参与各方进一步加强AP1000项目主设备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地层压力下降、平面矛盾和剖面矛盾成为了影响油田开发的三大主要矛盾:由于含水层干扰,产油量逐渐下降,舍水越来越高。套管破漏出水、套管外串槽、层间串等造成油层水淹、水串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通过应用同位素等找水找串技术确定出水层位、类型,配套应用了以找水、卡封水、水泥浆挤封、套管外循环封串、水并挤封调驱技术为主的综合控水技术.结果表明,综合控水技术对治理水淹层、高含水并、管外串槽井、注水锥进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闫立全 《内江科技》2012,(3):150+153
针对目前油水井套管破损类型,对导致油水井套管破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成熟的油水井套损诊断技术。根据目前油水井套损现状,结合套损原因分析,指出了预防与治理油水井套损的方法及措施,对油田的长期稳定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尚跃强  栾智勇  王志敏 《内江科技》2011,32(9):121+127-121,127
本文首先分析了注蒸汽热采井套管在完井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变形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注汽热采过程中的套管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套管温度升高,热应力急剧增加,导致套管发生变形伸长;另一方面,套管自重、套管外壁的泥浆、水泥(仅指水泥破坏段)等的摩擦作用将会对变形产生阻尼作用,导致井口可视变形复杂化。本文在分析了管柱的综合受力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井口可视变形计算公式。通过该公式计算的可视变形与现场测量值较吻合,对确定注蒸汽井井口补偿距离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