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圣地蒙上了尘垢并不只是比喻,事实上,除去那令人感到压抑的社会气氛,除去那些令我这朝圣者不快的人和事,当年的魏玛确实也已灰头土脸,暗淡无光,活像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仅只因为歌德的故居还在,国家剧院前歌德席勒并肩而立的塑像还在,我仍视  相似文献   

2.
小城魏玛     
它的里面有一位诗人,它的背后有一个女人偏安于伊尔姆河畔的德国小城魏玛,其风景并不比散布于日耳曼土地上的那些名城与古镇更为优美,但是两百多年来,魏玛始终是欧洲最富盛名的文学艺术中心。从音乐大师巴赫、李斯特,到文学巨匠歌德、席勒,再到惊世骇俗的哲人尼采以及开创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格罗皮乌斯,都曾将生命中最重要的岁月奉献给了这座"德意志的雅典"。正因如此,在魏玛的游历如同一次礼赞先贤的朝圣之旅,似乎在每一条街道的  相似文献   

3.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陵寝、西敏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都不像树林中这个全无人语声,只有风儿低吟、庄严肃穆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一位作家,倾其一生,孜孜不息,持之以恒地经营一部作品,令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德国的魏玛,是一座清幽稚静的小城。经过那间施泊林咖啡馆,拐个弯,路过一座喷泉,在白天鹅饭店旁边,所谓肥皂弄的那座黄色的大房子,便是歌德故居了。中国作家的故居,通常比较冷清,而外国作家的故居,通常比较热闹。不过,同游者说,  相似文献   

5.
说到误解和忧虑,不禁想起本文第一节《蒙尘的圣地》这个小标题;它和该节的内容也可能引起误解,让人以为历史文化名城魏玛只是在民德时期蒙上过尘埃,失去了光辉。其实在此之前,魏玛已经历过多次历史的倒退乃至黑暗野蛮,长期主宰着城市命运的仍是保守甚至反动的势力,新生事物如包豪斯建筑艺术学派在此创立之时,就曾受到了压抑和排斥,不得已而将大本营迁移到邻近的德骚城去了。  相似文献   

6.
想当初,建特区,小平在深圳那儿画了一个圈儿,深圳有了今天。90年代初,小平在浦东画了个圈儿,以后浦东就起来了。现在等于中央和国务院在东北画了一个大圈儿,我认为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时来运转。  相似文献   

7.
到德国公干,是在西南部的杜塞尔多夫,这里在东西德时代属于西德。与德国友人谈到旅行计划,我在地图上圈上了中部的魏玛——在东西德时代,这里属于东德。柏林墙虽然倒塌有十多年了,但原西德属地的人对于原东德属地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异样的眼神。我以为把魏玛列入旅行计划也会得到这样的眼神,但事实却相反,这位德国友人却赞许:去吧,那里有德国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8.
5月中旬,全国20余家新闻单位的代表聚会在广东省新兴县,参加中国记协国内部和人民铁道报社联合举办的消息研讨会。感受着改革开放大潮的迅猛冲击,仿佛倾听到了人民群众对新闻改革的强烈呼唤,对繁荣消息的热切期盼。与会者激情难抑,视野向着时代敞开,思维向着纵深掘进……  相似文献   

9.
能为第一个多卷本中文版歌德文集写几句话作序言,我深感荣幸;为此,我要对文集的主编杨武能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成为充满睿智的教诲者,歌德不得不终生做一个学习者。按发展顺序讲,他曾受教于希腊人和罗马人,曾学习莎士比亚和拉辛,曾认真研究人和自然,曾在植物身上观察到了生物形变的法则,他还确定存在单纯的原光,还描绘出  相似文献   

10.
我们俩原来都是医院外科的主治医生,生我儿子1岁多一点的时候,院里有一个到日本学习的名额,本来按资历是我去的,可是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主动向院方请求让丈夫去,后来,他便去了日本。 在日本一呆就是4年,日期到了他却没有回来,他让我带着儿子也到日本去,我们去了。 到了那儿我才发现,我的丈夫已经是一家商社老板女儿的准未婚夫了。丈夫躲着不见我,每天让个会说话的日本女人给我做思想工作,我觉得一日夫妻百日恩呢,我丈夫这么做也有点太  相似文献   

11.
一切向钱看,形势逼人,有句话精辟——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我手机上已经收到过数回让我把钱打入某某账号的短消息了,明明是挖了个坑在那儿候着,偏有人愣往里跳,拦都拦不住。  相似文献   

12.
妻子的期盼     
妻子十分关心我的身心健康,但更关心的是我的报道工作,她期盼着我多写稿,写好搞,多见报。我是河南省新密市人武部报道员。妻子从事商业工作。她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整天忙忙碌碌,但总惦记着我的通讯报道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询问我,又见稿了没有,总共见了多少篇,比去年同期是多还是少。当得知中央级报刊又刊用我一篇稿件时,她就会在下顿的餐桌上多妙几个菜以示慰劳。有时,我在家加班写稿,她就早早地安顿孩子们睡觉,以便我在安静的房间里专心地爬格子,有时写到深夜,她就悄悄地起床,打上~碗荷包蛋端到我的面前……妻子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我是《图书馆杂志》的读者。《图书馆杂志》的魅力,使我不得不个人连年化钱订阅它。我经常想着它,期盼着它。一期新刊到来,里面的文章篇篇好似一个个花朵,我就象蜜蜂在这花丛中忙碌地吸吮着我需要的营  相似文献   

14.
亲身经历 说到新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自己就是中国新闻教育的产物,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得的,后来在英国留学,对英国的新闻教育也有感受,在人民日报工作很多年以后,我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正月十六,人们还在品尝着年味,我在鞭炮声中穿行,感受着喜庆的浓烈,停不下的脚步迈进了陌生的档案之门. 初识档案有种枯燥的感觉,认为这种职业不会有激情,当我真正融入档案后,才知道自己的幼稚和无知,平凡带给我越来越多的震撼,一千五百多个日夜里,我以奔跑的速度前行,疲惫并快乐着,从青涩到成熟,历练演绎精彩,价值唤醒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掉价     
前不久,刚写了篇《掉价》的杂文,列举了当前社会上常见的一些“掉价”现象,但似觉意犹未尽——最主要的是,还未将自己亲历的一些感受写进去,因而不免略感空泛。现在,我就来接着写。今年大半年时间,笔者是在海南渡过的,在那儿的一家省级报社搞编辑工作。编辑是当然的记者。因而刚到报社的等二天,就领到了一本烫金封面,内文贴着照片,且盖有报社钢印的堂皇的记者证。记者证内还印着交通部、铁道部关于记者可以优先购买飞机、  相似文献   

17.
培养什么样的记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青年记者》2006,(23):17-18
亲身经历 说到新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自己就是中国新闻教育的产物,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得的,后来在英国留学,对英国的新闻教育也有感受,在人民日报工作很多年以后,我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18.
马丽 《记者摇篮》2007,(1):14-15
日历翻到了2007年,作为一名网络新闻工作者,我和东北新闻网一同经历了4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无到有。所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和其他同事一道,每天感受着网络新闻工作的无限魅力,也感受着网络新闻竞争的巨大压力。那么,在新的一年中.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编辑,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呢,借《记者摇篮》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刚到北京的时候,在老乡那儿蹭住。不到一个月,就有想法了。不是老乡往外撵,而是他的夜猫子习性让我受不了,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想当初,失恋对我的折腾也不过如此,所以,后来,我就在一份报纸上弄了个租房启事。  相似文献   

20.
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好几年了,离开军队更早。现在来谈军事报道,拉了一大截,好多东西记不清了。只能谈谈在战争中的一点感受。我到部队以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我经常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报道人民战争?头一次参加军事报道,领导指示很简单,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