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 ,我们往往要分析到这样一个问题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 ?下面 ,就笔者的观点略作分析 :一、不愿做官潇洒地离去 ?不容于官场的痛苦归隐 ?公元 36 5年 ,陶渊明出生在江西的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 ,先祖侃曾任大司马。年轻的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 ,立下大济苍生的抱负。而在封建社会 ,想要实现抱负 ,惟一的一条路就是入仕为官 ,治国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 ,为官 ,曾是陶渊明追求的梦想。但是 ,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的进身的机会 ,做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大官成了他毕生无缘的梦想 ,所以他一直不…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自幼学习六经,年轻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即他诗中说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他却囿于出身地位而“求之靡途”,于是他只能空悲切、徒无奈;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奈而沉沦。于是他选择了“独善其身”,选择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选择了超然物外。虽然超然物外,但儒家的“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理想在陶渊明的深层意识里是挥之不去的,即使在那些浪漫主义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作者洒脱中的那种苍凉。总之,“无奈中的超然,洒脱中的沉郁”应不失为陶渊明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3.
陶潜(365-427),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自己"少而穷苦",<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缔络冬陈",看来他早年的生活是相当穷窘的.青年时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使他有"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壮志.不过,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登峰造极,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很难有进身之阶,"大济苍生""骞翮远翥"又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这个杰出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对他辞官归隐的意义,陶诗是否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和关于“桃花源”社会理想的评价等问题,意见不一,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陶渊明早年抱着“大济苍生”的志愿,攻读六经,抚剑行游,想实现自己的壮志,所以曾几次进入官场。但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门阀士族统治的社会,政治异常黑暗,非士族的正直文入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的。陶渊明经过作官——归田——再作官——再归田的几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出仕和归隐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指出陶渊明不是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是为了摆脱贫困家境而出仕。文章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作了具体分析,指出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不是“大济苍生”的壮志落空和对现实完全绝望,而是“道不偶物”和追求身心自由等等。此外,文中指出陶渊明开始躬耕不是在三十九岁时,而是早在二十九岁以前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心灵深处有一座“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之“城”,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时代致使他“有志不获骋”,他最终“归园田居”了。然而即便归隐后,他依然难以忘怀于世,为志不得行而悲愤伤感。本文力图阐明陶渊明始终遭其心灵“围城”纠缠困扰,其诗文创作也因而带来了感伤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个不为时人所重但对后代文人人格构建和创作有深远影响的文人。他“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是一个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的庶族文人,面对反动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的社会现实,他不愿与世俗污浊的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数度挣扎之后,最终放弃了“仕”选择了“隐”,开始躬耕吟读,进行生命的深层感悟,形成傲然于世、独善其身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其祖辈、父辈都曾在朝中为官,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的时候就喜爱读书,对儒家的经典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以其祖宗先人的文治武功而骄傲自豪并奉为楷模。因此,青年时期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对他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9.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诗人自29岁出仕到41岁辞官归田,十三年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辞去彭泽令后再未涉足官场。这十三年,是他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他希望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令他寒心,诗人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相似文献   

10.
回眸历史,定格晋代,陶渊明便立体多维、亮丽生动的凸现。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宏愿。但他生活于晋宋易代之时,东晋王朝腐败堕落,对外屈膝投降,苟且偷生,对内疯狂倾轧,残酷压榨。加之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庇护贵族,贱视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奠定于早年的家风熏陶和儒学教育,动荡混乱的时代使其实践“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有了社会条件;仁途失意后,他选择了一条别于“魏晋风度”的归隐之路,他的人生经历中,儒家的观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道家思想只是其人格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奠定于早年的家风熏陶和儒学教育,动荡混乱的时代使其实践“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有了社会条件,仁途失意后,他选择了一条别于“魏晋风度”的归隐之路,他的人生经历中,儒家的观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道家思想只是其人格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本文论述了他从产生苦闷意识到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的破灭.最终在田园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365—427),青年时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希望“大济苍生”。但他既无力改革时弊,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不与统治者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躬耕自资、保持高尚节操的精神,对中国知识分子砥砺气节的影响十分深远。他后半生在田园度过,创作了不少田园诗,开辟了田园诗的新境界。一、向往田园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不堪社会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风光的热爱。他写的田园风光、稼穑生活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不是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生活中的一员;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少…  相似文献   

16.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一句诗,一般人往往直解其语,认为这是作者本性的自我表白,而我们则认为这是作者弃官归田时的一种愤词.如《归去来兮辞序》中所说的“质性自然”也是如此.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家庭与儒家思想影响,他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如果他真是“本爱丘山”,(?)会“误落尘网”呢?更何况是“一去十三年”!诗人出仕,而且时仕时隐达十三年之久,这一  相似文献   

17.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本来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因为受到压迫而结束仕宦生活,隐逸田园。某一天,乡里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向他请教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入仕与归隐的人生体验,呈现出复杂的文化内涵。既有“士志于道,大济苍生的理想追求,也有顺应自然,委之大化的洒脱陶醉,体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契合;陶渊明回归自然的人生选择,为后人提供了面对生死痛苦的解脱之道,同时也暴露出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弱点。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人物。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曾怀着“大济苍生”的宏愿,想将来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杂诗》其五)表达了他的志向。然而,东晋社会,黑暗动荡,门阀制度,等级森严,使出身“寒门”的陶渊明处处碰壁,郁郁不得志。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理想的矛盾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尤其是东晋时许多“寒士”无辜被杀害,又给了他致命的打击。适者生存,无奈之下,他转向老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他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成了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归隐成了他理想和现实的最好的调和,也是他人生道路中的一个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20.
《饮酒》诗是我国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之一。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人,是我国东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复杂尖锐,社会始终处于极其动荡的状态之中。陶渊明出身贫寒,青少年时代便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将来能“大济于苍生”,29岁时已及第为官。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梦想:统治阶段内部争权夺利,官僚士子荒淫无耻。他既无力改变现状,又不愿和当时的腐败官僚同流合污,于是在41岁时,便采取了消极的避世态度,弃官归隐,躬耕垄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优秀的田园诗歌,《饮酒》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