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文化却呈现合流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互相吸取养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魏至北齐、西魏至北周年间入北的南朝文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学者论南北文学的融合,往往重入北南人对北朝文学的改造,而轻北朝社会对他们的改造,因此观点不够全面。其实南人在将南方文风带到北朝的同时,也接受了北朝社会潜移默化的改造,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改造过程中南北文学逐步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2.
北魏初期散文,指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至太武帝太延五年(439)间,即北魏统一北方前的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几乎为清一色的军国文翰,篇章短小,文风质朴,主题无外乎战争和建国.代表文人仅有许谦、崔宏、张衮等,大都是十六国遗民文人.北魏初期散文是完整的北朝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由地域性转向整体性的重要历史时期。曹魏至晋音乐文化的胡汉、南北涵化即推动了文化变迁,北魏汉化和南朝边塞诗等也多得力于异质文化,北朝文人模仿、学习南朝文学,由南入北的文人也因文化环境改变而诗风箫瑟沉郁,主题相对集中。异质文化的介入和文化双向涵化加速了文学发展创新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宗教发展的特点和当时士族宗教信仰的状况,重新论证了此期南北文学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汉人士族面对极为尖锐的民族矛盾,多持守本土固有的天师道信仰,故其文学带有浓厚质直古朴的道教文化色彩;南朝本不存在北方那种严重的夷夏隔阂,广大士族文人因玄学清谈余习而日渐偏尚佛理,乃至纷纷弃道皈佛,因而其思想文化明显打上了外来佛教文化浮华丽靡的烙印。最后,作者指出,对于南北朝文学中存在的南北文学的差异,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合力论”作更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隋代前期继承了北朝重视经学的文化传统,文学思想强调以实用为主;唯颜之推能以较客观的眼光审视文学,代表了一部分兼容南北文化的文人思想。隋代后期由于文化路线的改变,文学思想有所变化:刘善经和杨广基本上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强调内容的同时能够兼及形式;王通论文依然强调经世致用,但也不完全忽视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北朝本土文学以其词义贞刚的独特风貌,为即将到来的唐代文学高峰提供了重要范本.但是由于明清易代之际兵火散亡,北朝本土文人文集大多佚失不传,对现有北朝本土文献的流传以及保存整理情况加以系统梳理是研究北朝文学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龙吟: 上期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从文化精神上了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本期我们将关注一下当时具体的文人和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十六国以及北朝文学关注极少,北朝文学史以及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评价.笔者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以及此时的文人创作群体、文人创作心理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9.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我校古籍研究所所长穆克宏教授研究文学史史料学的专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已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目前,国内外尚无此种专门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的著作问世。这部学术专著的出版。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研究的空白。 此书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论述系统,内容丰富。本书共分八编。按时代顺序论述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的文学史料;鉴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又将南北朝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小说、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之史料,分专章论述。横切与竖切结合,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不仅广泛地汇集了文学史料的版本目录,而且对史料加以鉴别、评述,有的还撰写了内容提要。对于一些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也作了介绍,对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李荣 《文教资料》2008,(20):4-5
隋代文学创作受政治影响很大.隋文帝时代由于统治者对文化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了解以及文化建设中实用性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文学发展无法获得必要的社会文化支撑,同时也使得文人与政治的关系疏离,政治无法为文学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隋炀帝时代在政治行为方面大大加强了对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的重视,此时的文学创作风气较为浓厚.但隋炀帝时代政治斗争中的南北之争和帝王个人的文化偏好使得南北文学的融合未能顺利实现,文学创作只发扬了南方文学中注重形式关和娱乐性的一面而缺乏北方文学传统中关怀国计民生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2.
探讨元代文学特色,必须充分重视其生活于其中的北方特定环境下北学风气及传统对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只有立足于此,才能将元代邢地文人学术与文学的研究置于一个合理的角度.《宋元学案补遗》中注明有多位与秉忠同为邵学续传之人,他们多为北方学者,其中张文谦、张易更是秉忠之同邑、好友.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学状况不可不涉及其学术思潮,同理,一个地区的文学状况不可不涉及其学术思潮研究,因此,对于元代邢地文入学术的探讨也是研究他们文学思想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诚斋体传入金源是南北文学交流的重要现象.入金后,诚斋体经历了由受人喜爱到受人冷落的转变,原因主要是诚斋体的自身特点不适应金末日益动乱的现实和北方文人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金朝的北方民族文学和汉民族文学双峰并峙,交相辉映,共同构成12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期中国北方文学的奇观。在金文学多元共构、异轨同奔的格局中,北方民族文学深化、丰富了其时代内涵,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在当时的北方民族文学中,女真、渤海二族文学是光耀夺目的双星;契丹文学呈弱势;奚族文学则几乎等于零;北方民族后裔文学则成为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反映了金文学的最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凡主体性和个性特征越突出、鲜明并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纳、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发展就越充分。  相似文献   

16.
刘义庆《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新变的一个例子。此时的文学已进入了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体现个性化。魏晋名士对个性的解放,对婚姻爱情的大胆追求,强烈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人对汉儒及其传统的封建礼教的抗争,同时给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厍狄氏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北方部落之一。由于其世居代北与中原交流较少,因此文化习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不多。但随着北魏后期六镇之乱,尔朱荣掌权等一系列事件爆发,厍狄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历史的漩涡之中,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厍狄氏的后裔们也从一开始的目不识丁逐渐被中原文化所改造。这一演变过程亦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早期,北方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以质朴率真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形式,记录下了北方人民的爱恨悲欢.笔者从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社会现实、文学渊源等方面,分析了北朝乐府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首先体现在人的个体意识的自觉。只有这样文艺才能区别于政治、道德,确立艺术的相对独立地位。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反映出魏晋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对艺术独立的追求,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理想。本文从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审美体验及音乐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论述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传统儒家乐教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福建地方文学,发端于上古的越族先民。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入闽,开福建文学风气之先。唐五代,福建乡土文人崭露头角。宋代,福建文学勃兴,出现了一些具有全国影响的代表人物。文学批评著作在全国突出,抗金和遗民文学占有一席之地。元代,福建文坛仍为诗所统治。明清和近代,福建涌现出一批富有爱国主义或民族精神的文学。在翻译文学上成就瞩目,诗界复古之风盛行。这一时期,福建大量移民海外,对台湾文学影响巨大,并造就了独具一格的侨乡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