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潜意识的叙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中的“理念”其实是潜意识的雏型。18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意识阈的涵义是,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意识并不是全部心理生活,在意识阈限以下,称为无意识活动。叔本华把无意识视为一种冲动、本能、奋进和渴望,在他看来,人们总是被无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冲动驾驭着,意识或理智担任的角色,只不过是个体的外交部长而已。  相似文献   

2.
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单向“升华”,二者在某种条件下相互过渡,是一种双向运动方式。潜意识无法用语言表达,究其本质,它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起十分巨大的萌动作用的精神衡量。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来自意识领域和人的本能,是认识领域所认识的客观形象、主体思维等一系列的事物,由于“速忘”而进入潜意识领域反对本能的一种相互撞击所发生的效应。当然,这种效应在潜意识王国中不是“受道德原则”控制的,是在“享乐原则”支配下的一种反应,但它绝不是弗氏原定义中的那种本能和欲望的冲动。本能对来自意识领域的内容产生的各种反应,在不受“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控制的时候,回过头来又可以对客观事物形成多种反刺激。这种反刺激随客体变化,但他们都总遵守着一种原则——仅受本能的影响而不为主体意识所感知。 我们知道形成反刺激的母体双方是本能对来自客观事物体产生的反映和客观事物。反刺激发生的场所是潜意识王国。我们在这里所用的“客观事物”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识上的内涵。它也是潜意识王国中的一个公民,确切地说,它只不过是以“个体无意识”的形式进入潜意识中被遗忘后才加入个体无意识行列的。因此主体对它既无法控制。也无法感知,形成反刺激的另一母体——“反应”是  相似文献   

3.
心理分析批评又称心理批评、弗洛伊德主义或精神分析学。它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通过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研究而提出的一套分析人类心理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犹如一座冰山,意识领域好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一角;水面以下占绝大部分的是潜意识领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即弗洛伊德从探讨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出发,将人的内在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与此对应的是人格的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本能永恒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下意识地寻求发泄和满足;“自我”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指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他把人的心理组织分为三部分 :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潜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未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因受到风俗习惯、道德和法规的约束而被压抑或排斥在意识阈限之下。前意识属于可召回的潜意识 ,经有意注意和努力可转为意识。潜意识和意识是隔绝的 ,两者壁垒分明 ,似乎在意识的门口有着严密的防卫和检察并不准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欲望随意侵入到意识中来。他认为 ,尽管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  相似文献   

5.
<正>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世界范围内,人论纷纭。茫茫九派中,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亦称“心理分析”理论,毫无顾忌地损伤了以往人论中关于“人的绝对理性”的观念,对人的心理机能和行动渊源,做出了令人瞋目的解释,潜意识(无意识)、性本能、释梦学说、构成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潜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法律道德压抑到意识阀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是一个特殊且又十分重要的精神领域,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潜意识在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下,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很难或永远不能进入意识的部分,但它却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父亲罗宾逊对女儿麦克格琳娜的鞭打事件主导了整部小说的发展,并造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转变及命运转变.笔者借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说,揭开鞭打事件的本相,而透过鞭打事件表象,审视沃克笔下的人性本质,失衡的自我在通过人性的自省后摆脱记忆的痛楚,达成了生存美好愿景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通过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出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而潜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本能的满足就是人的自由之实现,人在本能满足的过程中,使个体摆脱了压抑,也就意味着自由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 在西方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指被压抑的、当时无从直接知觉的本能、欲望和经验。在弗洛伊德之前已  相似文献   

9.
Unconscious术语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基石,而在汉语语境中该术语的翻译乃至其人格结构体系中Preconscious和Unconscious之间关系的界定存在着混乱状况.经过考察弗洛伊德著作的英文译本以及中国最初引介弗洛伊德理论的文献,可以认为,Unconscious既可以翻译成“无意识”,又可以翻译成“潜意识”,但是在同一部著作中它被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使用是错误的.Subconscious可以翻译成“下意识”,但它不是弗洛伊德的术语.同时,前意识是描述意义上的无意识,不是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因此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无意识不包含前意识.  相似文献   

10.
拉康颠覆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被当成生物学的自然性理论,他的无意识概念不是指被压抑的本能原欲,而是转喻成意识的发生--是在主体之外他处的一种建构机制.因为人的意识主体在原初只是空无,所以它的本体形式具有他者性.由此,拉康批判性地继承了弗洛伊德之后,终于用他自己特有的逻辑策略将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阿德勒(AlfredAdler)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早先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11年与该学派分裂,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反对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一、人性自主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决定人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性是具有相当自主倾向的。个体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他也反对分析人格的结构和要素,而…  相似文献   

12.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无意识这个概念是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却并不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在西方哲学史及科学史上.莱布尼茨阐释过的“微觉(次要知觉)”概念、尼采所说的“意识只是表层”、叔本华的“人类灵魂中存在野蛮的兽性”.实际上指的就是无意识;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赫尔姆霍茨相信从感觉原子中得到的经验世界的构造要求无意识推断的存在;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弗洛伊德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并应用这些假说,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无意识心理研究为主的心理学。本文旨在讨论弗洛伊德主义中无意识思想的来源,分析无意识思想的起源以及对弗洛伊德主义形成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是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贬低了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制造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绝对对立,抹煞了二者之间的相互绕一;割裂了无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否定了无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混淆了无意识与生理本能的界限,把人的心理过程生物化,把人的行为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14.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原本只是一个心理学及哲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专著《心理学原理》中曾把人的意识(即思维)喻作“流动的河流”;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更是提出人的思维活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的学说,即人的意识不受社会时空的限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又极力强调无意识(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意识系统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贮存库,而本能和欲望则是人的精神和行动的基本动力,所以文艺要表现潜意识的流动。  相似文献   

15.
到目前为止,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理论对艺术家创作思维方式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尚存争议,不少人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精神状态必须是清醒的、理智的,如果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也是无意识的,就必然会陷入非理性主义的错误之中。本文认为艺术家创作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是意识与无意识的有机交融。  相似文献   

16.
“无意识”经过弗洛伊德的运用,似乎成了一个自明性的本体,它广泛出入于各种哲学和文学批评话语之中并大行其道。而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仅仅是一种个体经验性的推洲,从来都是主体对于意识的一种逃避,是主体遭遇意识折磨时的避难所。它只是话语建构起来的一团混沌,是主体自身的意识为意识自身制造的“乌托邦”。“无意识”不但不具有自明性,它甚至只是意识对自身的遮蔽。  相似文献   

17.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目前国外心理学界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二者的研究是根本相反的:皮亚杰研究认知,特别是要揭示认知结构(“图式”)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研究情感,特别是要表明意识思维产生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情结。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在弗洛伊德和皮亚杰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在当代教科书中,皮亚杰的理论常常被看作似乎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替换物”。笔者不同意这两种看法。本文旨在于论证。皮亚杰既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很大影响,同时又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集中体现在皮亚杰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发生学转换”上。  相似文献   

18.
语法学史是语法学者分析并总结语法规则从而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对其分期可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伊德关于人意识三层面的分析理论,以语法学者对语法学的意识关系为纲,重新构拟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潜意识本能流露期、朦胧欲试的初露锋芒期和自我能动表现期。  相似文献   

19.
潜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学核心部分。作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而且还要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以揭示人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原理读解文学作品,拓宽了文学作品的视野并开辟了另一番艺术风景。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体现在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同时又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学说。20世纪的中国文艺创作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力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诸如梦境、性灵、性本能等精神生活现象加以描摹和剖析,借以表现那种超越社会和传统文化束缚下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从而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隽永的文艺审美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