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小华 《大观周刊》2012,(38):264-264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学习者.他们是相互和谐的统一体。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合理调控则是这种和谐的具体表现,教师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课堂气氛,进行合理适时的调控.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2.
李经萍 《大观周刊》2012,(30):301-301
教育改革的内容早就表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客体。“教”与“学”是同时的,是矛盾统一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发展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应试教育” 高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弘扬主体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献玲 《大观周刊》2011,(35):189-189
新一轮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需要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畅  刘荣 《大观周刊》2013,(8):136-136
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近几年发生的“教师失德”现象将教师道德推到社会舆论的中心。本文浅析了“教师失德”的成因,希望在对教师“道德松绑”的同时制定合理规范的教师道德标准并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5.
潘晓蓉 《大观周刊》2012,(48):259-259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语文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笔者认为。必须转换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索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启研法”是指学生在教师“启”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启”是指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研”在于学生主动而积极的进行思维、创造。  相似文献   

7.
王永金 《大观周刊》2012,(20):239-240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  相似文献   

8.
沈金永 《大观周刊》2013,(3):149-149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生为学,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无条件的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学的阻力。  相似文献   

9.
仇志琼 《大观周刊》2011,(19):241-241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传统教学的“三中心”论,使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推进的最大障碍。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学生自主、合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组织EDUCAUSE十一大年度调查报告(2000-2010)中教学信息化相关议题的分析.探索了美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指出关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形成了以“Elearning”为核心.以“课程/学习管理系统”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与培训”为两翼的发展态势。在“课程/学习管理系统”建设上,以“交流、共享、集体智能”为核心功能,实现从教师主控向学生主控,从孤立系统向与其他系统的融合转变: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以“提升学生学习”与“提升教师自身能力”为目标.关注IT与具体学科课程的结合,关注IT文化、学生文化与教师原有文化的差异,联合多方力量和智慧共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红梅 《大观周刊》2011,(42):154-154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新一轮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需要反思和研究。本文主要对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学图书馆文献采访新思路--"教师选书"及其相关问题解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文献采访方式的变革为例,介绍了“教师选书”这一采访模式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对“教师选书”与图书馆藏书建设、“教师选书”与学生读者需求、“教师选书”与经费等问题的把握、“教师选书”与“选书专家团队”的关系、“教师选书”与图书馆的规模和性质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认为“教师选书”适用于任何性质和规模的大学图书馆,有广为推广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马小峰 《大观周刊》2012,(8):282-28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也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即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影响学生的是教师,没有课堂上的指导和影响就没有了教学过程。总之,体育教学的根本所在就是教师要教正确和讲明白。  相似文献   

14.
李艳 《大观周刊》2013,(9):146-146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要实现互动,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提问就是较好的手段。提问是构建学生和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一个桥梁,对形成“教”和“学”的互动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英语中,课堂提问成了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田红梅 《大观周刊》2012,(34):313-313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主人公就是学生和教师。课堂中的“人”包括两种,一指教师,二是学生。实际的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习惯于忽略学生,以自身为本。这也难怪,也许对教师而言,以教师为中心设计教学,具有步骤明晰、评价方便、易于展示、利于掌控等多种课堂操作“优势”。  相似文献   

16.
崔延霄 《大观周刊》2011,(23):242-242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相似文献   

17.
姚远 《大观周刊》2012,(40):189-190
音乐课堂中的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动”起来。本文从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袁海民 《大观周刊》2011,(23):168-169
1以情感教育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 作为教育过程重要组成环节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始终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  相似文献   

19.
在全社会要求对学生“减负”的一片呼声中,学生们确实轻松了一些。各学校制定“减负”措施,严 格禁止滥发资料,严格控制学生在 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数量,严格保证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等等。但是,仅仅如此就够了吗?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 “减负”不是降低教育标准,更不是 对教师工作量的相应减少,而是对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素 质培养的要求更高了。这是因为,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古今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在继承 和延续古今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 新。21世纪的新型人才,最重要的 就是要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 此,“减负”的目的,是使学生们挣  相似文献   

20.
张穹 《大观周刊》2011,(39):128-128
如果说学生的“学”是内因,那么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