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科  蒋守渭 《大观周刊》2012,(49):106-107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情况不断复杂,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入住需要,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相适应.老人养老难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为缓解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宁波海曙区社区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意见,有利于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社区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60%以上的老人分布在农村。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居家养老的成功案例,论述了整合现有档案资源,探索由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参与,农村老人收益的居家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居家养老应急服务存在的问题,构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三级应急响应信息协同体系,通过高效的多主体急救信息协同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方法/过程]使用社会调研方法,分析当前我国居家养老应急服务存在的问题,构建以老人信息为基础,以呼叫中心为信息集散枢纽,以老人家属、应急服务志愿者、医院等救护机构为三级要素的信息协同体系并论证其可行性。[结果/结论]分析主体间信息协同关系,构建体系模型,提出体系模型实施的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4.
杜莹 《大观周刊》2012,(22):38-41
从老人生活的经济来源、经济规划和老人的居住问题来看齐老现状。养老现状在经济制度上存在很大的缺陷,齐老金分配有着很大的不平衡现象:老人经济投资单一难以支持养老生活的稳定,养老现状在物质经济方面面临的窘迫境地。子女不堪重负.社会养老事业不够健全,老人日常生活缺乏活力,反映老人们在环境和居住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预计2020年将达到2.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黄双月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我国养老事业社会化》的议案。在议案中提到,我国许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成员结构是“4 2 1”。就是说独生子女结婚组成家庭后,将挑起赡养双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12位以上老人的重担。即使不在经济上负担这些老人的供养,单是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和病痛,这些独生子女夫妇也将精力不济,难以应对。因此加快社会养老…  相似文献   

6.
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一对年轻夫妻需要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子女的"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城市家庭的养老负担日渐加重,由于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能力有限,家政服务正好能解决部分难题。家政服务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实施者之一,其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以福建师范大学社区老年人的家政服务状况为调查对象,分析师大社区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家政需求等信息,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养老护理员是养老机构员工中最大的群体,了解其性别比现状应成为我国养老机构人才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合肥市养老机构护理员和入住老人性别比构成、对不同性别养老护理员的需求等情况进行调查。经调查发现合肥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性别比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并从改变传统观念、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社会热点,养老服务档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档案,本文通过对大兴区社区养老机构档案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从制度保障、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家庭”、“四二一”家庭这些特殊结构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使家庭养老的基础不断缩小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需求,并且现阶段,在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机构养老又由于资金缺乏以及缺少人文关怀,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且很难被大多数老人接受。在此,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性,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不同养老模式下老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部地区不同养老模式下的1178名60岁以上常住老人进行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量表评价其查询能力。结果:中部地区家庭、社区及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总分分别为62.63±13.12分,65.16±13.37分,57.84±11.98分。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身体因素、设备不全、查询能力及是否参加过培训等是老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应根据不同养老模式下老人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因素,强化养老工作,提高其总体信息查询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淑强 《大观周刊》2011,(44):88-88,90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变化以及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变化,旧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机构养老”难当重任,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将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社区养老服务在实施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坚持以人为本、专业化建设、筹集资金、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一些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李晓彤 《大观周刊》2012,(50):88-89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浅要分析当前我国的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其优缺点,并根据居家养老方式的缺点,结合NGO的专业性、广泛性和非营利性,设想NGO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可行性,进而分析NGO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13.
吕宽庆 《兰台世界》2016,(17):109-111
清代妇女养老保障是清代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即清代妇女依靠卑亲属提供养老保障,即主要依靠儿子、嗣子、女儿女婿及其他亲戚实现个人的家庭养老保障。由于清代小农经济盛行,故此,清代妇女家庭养老整体保障能力并不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让老年群体幸福地安度晚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养老模式,正成为新形势下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贵阳市陕西路社区为个案,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从经费、机制、服务队伍等方面分析了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并重点考虑了社工在其中的长效介入。  相似文献   

15.
吕宽庆 《兰台世界》2017,(9):125-128
清代妇女可以通过宗族保障的方式来实现养老。其最主要的方式是清代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庄来实现对年老妇女和守节妇女的养老保障,其次是宗族内部个人针对妇女提供的生活与养老保障。清代宗族对妇女提供养老保障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而且宗族由于经济条件的缘故而导致不同宗族及地区的妇女养老保障存在差异性。故此,清代妇女宗族养老的整体保障能力并不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问题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而社区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中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因此,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作者  相似文献   

17.
王法通 《大观周刊》2012,(46):119-119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村庄合并在各地区都初现规模,但这也打破了农村的原有模式,给农村养老带来了新的挑战。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但社区化发展使农村原来的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给农村老人生活也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我建议政府在进行城镇社区建设中要以人为本,要以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为目标,充分考虑农村人口的实际困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做好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养老难题。  相似文献   

18.
郭鹏 《民生周刊》2021,(5):40-43
"照顾老人,会耗费你很多精力吗?""不会。"今年51岁的李宗胜向《民生周刊》记者坦言,目前他并未感受到赡养老人带来的压力。他说,他们这一代人兄弟姐妹多,照顾老人的负担要比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轻不少。在他看来,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如今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有多种选择,"这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玮 《新闻世界》2014,(8):444-445
本文以南京市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网为背景,以辖区内社会组织心贴心养老服务中心为对象,对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心贴心通过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种渠道实现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参与,这种参与机制下,社会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职能的空缺,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受到老人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王春花 《兰台世界》2016,(22):112-116
社会养老是现代概念,但先秦诸子如墨子、孟子和管子的思想中已不仅包含着家庭养老思想,而且有社会养老思想。中国古代也有一些社会养老的实践,如悲田养病坊、给侍制度,宗族养老等。所以中国古代虽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并没有排斥社会养老,实现老有所养是人类从古至今的理想。中国古代社会养老的思想与实践至今仍然值得参考与借鉴,今后应进一步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建立更完备的现代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