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导语作为新闻写作的重要部分,本文作者对新闻导语的写法创新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作为媒体中普遍的应用文体,人物通讯中如何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人物通讯的内涵出发,分析人物通讯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于人物通讯的写法进行探索,为当今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7月的宜昌,酷暑难当。三峡工地各工作面如一个个冒着热气的“大蒸笼”,蒸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反映广大三峡建设为工程建设战高温、斗酷暑的感人事迹,《中国三峡工程报》派出字和摄影记,分别到各施工现场采访,准备做一些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4.
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的正确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多数文科学术论文的作者尚未真切认识到摘要对于论文传播的重要性,很少去精心筹划摘要的布局谋篇。其实,在底线要求上,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从独立性看,摘要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说,一般应当避免作者认为、本文认为之类的主观陈述;第二,从自含性看,摘要是精彩论点的浓缩表达,也应避免通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之类的机械句式。在高端标准上,则须把摘要写得像短文一样可以单独而又自足地被阅读。文科学术论文摘要在法上有章可循,在写上千姿百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人们以往认识的“华尔街日报体”的刻板印象进行了再认识,指出对该写法模式化的简单认知的弊端;文章同时按不同类型对“华体”写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其值得借鉴和需要规避的地方,希图为中国经济新闻的写作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6.
古人作史,讲究的是“寓论断于序事”,到了当代,这个传统几乎消失殆尽,历史学家们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八十年代,黄仁宇的著作着实给中国人上了一课,后来的吴思、张鸣、易中天、张宏杰,包括从网络走到前台的当年明月,每个人的出现都带来一股热潮。历史的写法有N种,N的数值在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各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我们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无法强迫观众去收看,但有一个办法,就是运用精彩独到的标题来引起观众注意,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什么样的标题能锁住观众的眼球?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就是“简洁明快易懂,准确生动深刻”。观众对电视评论节目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来自标题,节目能否抓住观众,首先要看标题能否吸引观众。我认为,好的标题除了包含有足够的信息量,首先要简洁明快,琅琅上口,好看好记;第二,好的标题还要生动有趣,应该将节目的亮点和兴趣点表达出来,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人的收看欲望,急于知道节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经济新闻的改革日渐加速。其核心在于使经济报道的“单向灌输式”、工作味弱化,增强其贴近性、可读性与服务性。要使经济新闻告别行业性、程式化、公文化的弊病,就要在选材、角度、写法上力求突破与创新。楚天都市报曾刊发一则消息,内容是旅客在武黄高速公路上掉了车,而随身巨款还在客车上,路政工作人员紧急相助为旅客赶回了放款的包。记者采写时没有采用“大红榜”、“感谢信”的方式,而是用现场感极强的动作、语言,还原事  相似文献   

9.
赵剑云  肖山 《新闻传播》2009,(8):137-137
2008年,《新闻快车》开播九年了,再创省城太原新闻节目收视率新高。很多人说,《新闻快车》好看,“导视”是这个节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吴明华 《新闻世界》2011,(10):31-32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任何新闻事件背后的核心都是人,对人物的报道也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问题新闻”写作的一般形式有两种。一是通讯的写法。如今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推出的专题报道《从2240元到215亿元:一场“执法为民”的战役》,就拖欠建筑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作了深入挖掘,并把这一问题提高到执政党“执政为民”的高度来看待,认为这是政府打  相似文献   

12.
人物通讯是新闻报道形式的一种。它是稿件作者在深入采访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写作手法精心构思而成。这种报道形式不同于消息等体裁,它具有细腻的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先进事迹等,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很容易吸引读者把稿件读下去,让人读后往往被稿件中的人物事迹所深深感动,从而激发出一种学习先模人物、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白天人们可以借助相貌、声音等特点来进行认识,但到了晚上,彼此之间看不清楚,则只能通过自报姓名来相互区分了。也就是说,最早的名字是"以口自  相似文献   

14.
一本农卓恩的《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一本蒂姆·哈福德的《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两本正在同步阅读的经济学随笔,让我想接着《"鸡毛蒜皮"经济学》的话题再说点什么。大约在一年多以前,我写了那篇文章,核心观点是:当年加里·贝克尔等人闯入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非经济领域激扬文字、  相似文献   

15.
"IA"中的I,是电流的量符号,这种写法是错误的。量的符号用于表示某个量值,而量值是数值与单位之积构成的,即量符号中暗含着某个单位;因此,量符号I后再附一单位A是不合逻辑的,也会引出I是量值还是数值的歧义。如果表示电流的量值应写为  相似文献   

16.
科技论文英文文摘的写法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张凤莲郑福裕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文章学术水平很高,但由于英文文摘写得不好,不能被国际上大的检索机构收录,失掉了许多国外的读者,也直接影响了其对外学术交流的作用。本文仅就科技论文英文文摘的写法谈几点看法。一、英文文...  相似文献   

17.
新闻因事而生动——浅谈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因人而生动”,是媒体报道遵循的一个规则,但在遵循这一规则时,不应忽视人是因事而感动的。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人的新闻必须由事衬托。对此,媒体开始探讨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形式,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2月4日的《新京报》上有则新闻,标题为“第四次群众安全感调查:九成公民认为有安全感”。假如仅看新闻标题,还真有一种置身“太平盛世”的感觉,可仔细读新闻的内容才晓得,原来对于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是否感觉安全的问题,认为有安全感的九成公民中,选择“基本安全”的竟占近六成。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还有9.16%的公民选择了“不安全”。  相似文献   

19.
徐岩 《传媒》2003,(2):37-37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外文文献资料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版界也会面临着更多方面的挑战。这里仅就外文人名译名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有幸于印前阅读本刊校样,是本刊的超前读者,每期必读,得益良多。我认为本刊的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版面利用经济,信息容量大。在编辑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经作者与编辑的通力合作,刊物愈办愈好,载文的内容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文字差错日渐减少,版面编排设计渐趋完美。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