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阳西周墓地可划分为不同族属的两类四个墓区,包含殷遗民与东阳主体族群,后者可能原为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的西土古族,或因灭商有功,于周初改封畿内,并被分赐以殷遗民.墓地内的墓葬按族属、等级分墓区而葬,表明血缘关系是其社会组织的基础,族群内与族群间的等级差异又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及族群关系的政治等级化.其统治族群结合殷遗民的族...  相似文献   

2.
冯莉  许妍怡 《新闻通讯》2014,(11):43-4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的新兴生活领域,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模式和表演模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百度娱乐明星贴吧的参与观察以及文本分析,选取"粉丝"这一群体,对粉丝自我呈现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粉丝在网络传播中呈现的形象、角色类型以及角色表演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微博中的自我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书信到邮件到即时消息,从著作到博客到微博,从电视剧到电影到微电影,从面对面交流到电话到微信,在信息时代,一切信息传递都变得更加简洁、快速、直观.随着交流与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加速,产生了一批新兴媒体和新的社交方式,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私人话语.其中也不乏一些名流在商业模式下利用微博进行炒作和营销.本文以微博为例,分析网民在微博中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4.
虚拟实在是计算机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象,在这种状态之中,物体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被体验的对象。在虚拟真实之中,虚拟自我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个体在虚拟时空之中一种栖居和存在的状态。这种栖居和存在势必又将重新建构自我的含义,自我源自两重真实的互动与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建构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与真实对应的虚拟或者虚构的世界中,通过自我的投射或者中介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建构虚拟真实也是人们认知自我的愿望的实现。本项研究以虚拟真实这一传播技术形态为视角来观察人的本体性在这场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11,(4):119-119
过去我们习惯上以"高山族"来统称台湾的土著居民,并视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人们才慢慢得知台湾的原住民实际不是一个单独民族,而包含了九个族群,即阿美、卑南、布农、鲁凯、排湾、赛夏、泰雅、雅美、邹族(亦作曹族),是中国各民族中仅有的该语系成员。台湾政坛名人高金素梅,为泰雅族人,歌星张惠妹则出自卑南族。进入新世纪后,台湾原住民族群数目再呈增势,现今已达十四个。新增的族群名称有:赛德客、撒奇莱雅、太鲁阁、噶玛兰和邵族。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2008,(4):44-45
《鲁豫有约》节目不是每期都看,但凡是看了的,都很喜欢,而且都会思考点什么。 一个年龄介于20—30岁的全新族群浮出水面——奔奔族,吸引着网媒的关注和公众的眼球。连日来,一则题为《奔奔族(1975-1985年出生的人)——中国社会压力最大、最水深火热的族群》的帖子引爆各大网站论坛等社区,奔奔族被称为“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7.
赵英楠 《今传媒》2013,(11):33-34
本文从网络技术的传播特性出发,探析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社会中的自我伦理问题,实现对个体深切的伦理道德关怀。根据自我和谐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观念,提出网络社会中自我伦理存在问题和建构的途径,最终力求实现自我幸福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夏颖 《东南传播》2010,(12):64-66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基于强烈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建构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也重塑了自我存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意义。娱乐作为一种个体的情感状态,是以自我体验的方式实现自我认知。三十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从演艺到生活游戏秀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受众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受众的自我认知也从"社会我"、"他人我"中的意义指涉,走向了"身体我"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未成年网络使用者低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许多小学生更是在虚拟社区中成为了一名短视频生产者,积极地进行自我呈现与自我叙事。本文通过虚拟民族志的方法,以B站小学生UP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网络实践中所产生的“自我”层面的变化进行研究。本研究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小学生群体积极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成长感、自我升格的集体社区身份、脱虚向实的社交资源,从而引发了个人自我扩展。但技术对自我的形塑具有双面性,网络中的自我扩展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转换为“自我抑制”。  相似文献   

10.
谭昆  张航 《青年记者》2022,(6):117-118
本文以青年视障者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群体在社交媒体空间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从个体化的微观视角描述了其诉诸成就的身体展演、诉诸知识的专业性呈现等自我展演形式.  相似文献   

11.
正1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融合,这不仅已是传媒业界的共识,更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现实。由于是现实,故而通常情形下已经不需要在学术上作出求证。进入21世纪,新兴媒介挟新兴技术的优势,对传统媒介构成日盛一日的冲击。传统报业、期刊业、广播电视业乃至图书业,有的一直在进军新兴技术以实现自我救赎,有的在寻求新兴媒介合作以"借船出海",有的实体则勉力支撑,等待丧钟敲响。传媒世界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类的豪言壮语渐渐成了"夜过坟场"用以壮胆的口  相似文献   

12.
穷忙族是一种无奈,考碗族是一种妥协,御宅族是一种逃避。族群背后是被异化的生活,与社会结构带来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3.
殷墟的族群纷杂。丙、戎、史、卷、息等居住在殷墟的族群只有核心家庭的规模,并无独立的邑落。作为族邑模式认识基础的“族墓地”的判断存在问题。孝民屯墓地存在多个核心家庭或扩展家庭一级的族群,总体上而言是公共墓地。“族邑模式”对认识殷都布局的适用性有所局限。殷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规模大、分布密集,作坊等操作链类遗存与居址、墓地等生活类遗存往往共存,形成7个居住、生产与埋葬等共存于同区域的考古情境,是当时基层社会组织“工、居、葬合一”的体现,可用工业作坊区模式来指称当时这种聚落形态及基层社会组织。工业作坊区在商王族(包括多子族)控制下,以超血缘关系的人群从事手工业生产活动。这是殷墟作为晚商都城区别于其他次一级聚落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将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能力分为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两部分,其中自我净化能力包括内部净化和外部净化,自我修复能力包括信息内容修复和信息结构修复。以信息过滤和图像视频内容识别技术为核心构建自我净化的自动甄别实现机制;以用户信息选择偏好为核心构建环境净化实现机制。以网络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为核心构建信息内容修复实现机制和信息结构修复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来探究网名中的自我呈现。网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者说代表了自我,并体现一定的自我个性,同时网名反映了现实世界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网名中的自我呈现有"想,但不能"、"要,必须要"、"自我迷失"、"情愫表达"等几种典型情况。网名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建构是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对于自身的全面与健康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面对这一困境,汉族作家自然地向边远少数族群文化寻求自救方案,以缓解现代性的挤压和逼迫,少数民族文化便被浪漫化处理为与主流文化截然相反的一种镜像,汉族作家开始通过书写他者以达到自我文化的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17.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8.
陈明媚 《东南传播》2012,(9):125-127
老子的哲学中反映了许多人际传播中的自我认知思想,老子的自我认知观,包括柔弱的自我概念、不争的自我意识以及处下的自我价值;其对提高人际传播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放低自我,心怀他人,这也许是老子思想对处身现代的人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9.
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属性,虚拟现实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个人可通过媒介在虚拟平台中获得“现场感”,故通常将网络空间视为自我呈现和构建的真实“情境”。虚拟现实中自我呈现具有倾向性、选择性、观众隔离式三大类型,个人以此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呈现,并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参照获得自我重构再认同。但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日益弥散出社会性的幻像、主体及客体之间的相互伪装,从而引起个人的社交危机、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念 《新闻世界》2013,(6):44-45
文章通过观展表演范式中的媒介渗透,日常生活,表演,观展自恋分析美国真人秀节目《You're Cut Off》,试探析受众在媒介渗透中产生的自我迷失的原因与自我重建的重要性。从而明确真人秀节目对受众自我的正确定位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