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研究的一个高峰时期,诸多艺术家都对隐喻艺术思维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其中"兴寄论"、"兴象论"、"意象说"、"重神轻形"等理论实际上都是讨论的隐喻艺术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2.
隐喻艺术思维的主要方法是从想象、联想出发,进而形成艺术意象,最终以象征的整体艺术形态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艺术隐喻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艺术隐喻一般都有其本身独具的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往往得益于其生态的特性及其影响。中国艺术隐喻的形成,也更多得益于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相对的封闭环境,因此生成了中国艺术隐喻最具特征的依生性和互渗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隐喻艺术思维是人类最古老的思维形式之一,其产生的原因为认知原因和社会原因。隐喻艺术思维大致产生于公元前七千年至公元前三千年之间。艺术是隐喻的。艺术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是隐喻思维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隐喻艺术思维是人类最古老的思维形式之一,其产生的原因为认知原因和社会原因.隐喻艺术思维大致产生于公元前七千年至公元前三千年之间.  相似文献   

6.
对比属于思维范畴的行为。对比的内在含义是隐喻。艺术中采用时比的目的是以形象的方式给人们揭示某种道理或者褒贬,避免直接揭示所带来的缺憾。从思维方式来看,衬托属于比较思维范畴,它具有隐喻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到隐喻艺术思维研究,隐喻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征,而且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是诗学比喻表现的基本形式,隐喻是诗的灵魂。文学作品中隐含的隐喻艺术思维,使作品真正的价值超出文本层面,并且因为它们的隐喻层面的意义而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隐喻艺术思维研究得到了深入发展。由明入清,中国的隐喻艺术思维研究进入了一个整合、总结的阶段,也使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理论进一步走向成熟。刘熙载、王国维的研究把我国的隐喻艺术思维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对隐喻艺术思维的研究相对比较发达,学科体系较为明确,自亚里士多德研究开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修辞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语义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多学科研究。隐喻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之一,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隐喻艺术思维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适宜性价值取向。艺术中的目的性实际上是艺术家在比较(对比)、类比的基础上,再经过联想和想象,而最终达到将对象"人化",形成意象,最后构成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象征体系,形成隐喻。适宜性思维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宜",也就是强调对策或方法的针对性,其基本精神就是尊重客观现实。中国人的"宜"思维一般主要表现为宜地、宜时、宜人,实际上就是处理问题的灵活性,这种情况表现在艺术中则是隐喻。  相似文献   

11.
艺术比较思维和艺术类比思维同为隐喻艺术思维的基本方法。艺术比较思维,就是在确定艺术创作对象之间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按类寻找归纳对象相似点的一种特殊思维方法;艺术类比思维是通过比较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相似属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隐喻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外语教师应树立教学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开辟提高诸如外语文化教学、词汇教学、篇章阅读等外语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隐喻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思维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树立教师外语教学新思维,开辟提高诸如外语文化教学、词汇教学、篇章阅读等方面外语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无所不在,其跨域映射的认知机制对语言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认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隐喻能力,加强对英汉文化内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艺术思维的符号转化是艺术创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艺术思维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艺术是思维的整体化结果,是思维的符号化转化。艺术符号之成为艺术符号,正是由于它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特性。符号,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二级传达或显性传达媒介,是艺术思维的直观二级传递。艺术思维要想转化成艺术符号,就必须依靠艺术技巧。艺术符号是对艺术思维的简化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