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部很震撼的影片。一个自愿保护藏羚羊的民间队伍追踪一群盗猎分子。在恶劣的环境里,前者的尊严超越了生存,后者的生存超越了尊严。一个叫做尕玉的记者,只身前往青海高原可可西里地区采访,遇见了自愿保护藏羚羊的民间队伍,并随同性格坚韧的队长日泰等八个人一起踏上征程,一起追踪杀害藏羚羊并将皮毛贩卖到境外的盗猎分子……在艰险的自然环境中,这支没有政府编制、资金匮乏的队伍经历了风暴、雨雪和汽车抛锚、缺少食物等种种困难,终于追踪到盗猎分子,日泰队长却倒在了遍野黄沙中。《可可西里》被称为最值得关注的国产片之一,根据真实事…  相似文献   

3.
薛宝钗既要在大观园生存和发展,又要保持自己的内在操守和尊严,超越现实人生的痛苦,获得生活的淡定和生命的快乐,这就使禅进入薛宝钗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重要的深层的心理意识形态,为学者探索薛宝钗的心理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4.
"人的有尊严生存"包涵三个层次:尊严是人内涵的道德价值,是人们对待自己及他人生存的应有态度,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体现。尊严作为一种道德价值,是对人的价值的确证和肯定,是使人高尚的力量。尊严作为生存态度主要体现为对生命和道德的敬畏。从生存状态来理解尊严,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助于实现人的有尊严生存的社会条件,使人的生命得到平等而充分的保障和促进,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这是人的有尊严生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拥有了财富和健康后,却不一定能获得幸福。幸福的基础除了财富和健康外,还有另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尊严。尊严同样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人没有尊严,就不可能成其为人。台湾作家柏杨写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一书开篇说:“人,之所以为人,第一要自己有尊严;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且是诚挚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分析刘平勇小说《因为有爱》中“鞋”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希望从另一种角度来关照人道主义的缺失,召唤理想价值的到来,提醒人们如何摆脱生存的尴尬与苦痛,藉以恢复人类生命内在的尊严,展示爱的力量和爱可以超越一切苦难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他的妇女问题论中,极力恢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并书写了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探索、指引女性解放道路。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男性视角和意识,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9.
教师尊严的内涵及性征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教师尊严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不可回避的课题.对教师尊严的反思,无疑已经超越纯粹职业意义上的自觉,而包摄了一种丰富而生动的人生关怀.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维度对教师尊严的内涵进行界定,并深入分析其基本性征,如至上性、群体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力求对教师尊严获得较为科学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10.
面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情景,中国人民受尽侵辱而毫无尊严的生存状态,李大钊尊严观开始萌发并不断发展,为中国人民追求尊严生存的斗争指明了历史方向。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尊严思想、马克思主义尊严思想和西方人权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李大钊尊严观,其关于肯定人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安定国家秩序,追求个人解放与自由,关注妇女尊严等方面的思考,对当代中国尊严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发展不只是获得可以看得见的职务或称号,而应该实现认识上的超越,过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手里,确定目标,探索路径,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行动的自觉是教师发展的要义。  相似文献   

12.
教师发展不只是获得可以看得见的职务或称号,而应该实现认识上的超越,过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手里,确定目标,探索路径,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行动的自觉是教师发展的要义。  相似文献   

13.
生存尊严与个体自我认同、自我价值定位及幸福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理”性则是维护尊严的基础;“说理”是维护尊严的前提奈件,“说理”教育则是过一种有生存尊严的可能路径。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应注意,“说理”教育不是灌输;“说理”应成为一种教育生活方式;“说理”教育要关注公共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4.
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为核心,老舍在小说中描摹了现代市民悲剧性的生存图景和末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延续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显示了追求生命意义,捍卫生命尊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希刺克厉夫的爱与恨超越了人们的生存、伦理和生死的界限,超越了人类经验和理性而至极端,这种情感是一种彻底纯粹的情感。这是艾米莉的天才所在。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的悲剧以最清醒的现实态度 ,把人的生存的悲剧性展示在我们面前 ,古希腊悲剧家们的悲剧意识 ,也启发着我们正确地看待艰难的人生 ,并在这艰难中开拓前进。从生存论角度看 ,古希腊的悲剧家们特别给我们展示了人的生存样态的自觉 ,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 ,而是更自由的人 ,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激情负有更大责任的人。从文化的角度看 ,古希腊的悲剧家们暴露了文化的困境 ,并以悲剧主人公的毁灭揭示了文化陈规的巨大力量 ,反过来它也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基础 ,随着悲剧主人公的毁灭 ,使人们感受到新的文化价值的尊严 ,看到了新的文化的曙光 ,实现了悲剧的否定式超越。从审美角度看 ,悲剧主人公的抗争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显示了人的尊严 ,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而他的毁灭也赢得了人们的赞美 ,迄今为止依然给我们不可企及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7.
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普遍主题,《老人与海》的思想意义应属于这一主题范畴。根据主人公生存的徒劳、沉重的孤独感以及小说寓言式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内容到形式,将作品同最典型地直喻人类生存之荒诞本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西绪福斯的苦役”作了比较分析,揭示出作品的荒诞意识。作品强烈地表达了对生存荒诞的彻悟。彻悟又是超越的起点,对生存荒诞的彻悟和超越的努力,正是主人公“硬汉子精神”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尊严并不是先验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现实的、动态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尊严观将人的尊严问题落实到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等现实问题上,实现了对抽象的资产阶级尊严观的历史性超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尊严观为理论基础,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加强法律保障、开展道德实践等方式,为人的尊严实现创造良好环境,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变得稀薄,大众普遍匮乏对生存尊严的感受与理性认识,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王安忆立足民间揭示出底层民众可贵的尊严力量,以其对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塑造了一批自尊、自强、自立的庸常之辈,显示出当下文坛的重要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一场社会革命正在全面、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视角看,虚拟生存中包含着对五对内的矛盾:技术层面上的真与假的矛盾,人与网络关系层面上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矛盾,人性层面上的身心关系矛盾,社会交往层面上的主体间矛盾,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生存责任与生存超越的矛盾。通过对上述矛盾的分析,人们可以超越对虚拟生存的片面的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观点,辩证地、全面地看待虚拟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