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抛硬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的第二课时,内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节课,旨在通过猜测、实践、验证,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刁悟 《辽宁教育》2009,(7):89-90
在一次教研会上听了一节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抛硬币.执教者为开原市实验小学的李莹.这节课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这节数学课我们要做好多好多的游戏,希望大家要会听、会想、会玩,还要学会合作,做得到吗? 二、玩一玩。活动1:抛硬币。师:(出示一枚1元硬币)大家看,这是一枚1元的硬币,(将其放在投影上)这一面写着1元,我们叫它正面,(翻面)这一面我们叫它反面,咱们做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抛硬币。  相似文献   

4.
丁敏  佟吉峰 《辽宁教育》2005,(7):104-10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抛硬币”。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抛硬币”。教学目标1.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通过让学生从统计结果的分析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3.游戏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的事件可能会发生、有的事件一定会发生、有的事件一定不会发生。教学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体会可能、不可能和一定发生的事情。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教学难点: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具准备:乒乓球,硬币,肯德基餐券,骰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引出人物,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先来猜猜吧!他长着白头发、白胡子,总是戴着一个黑边眼镜,脖子上系着一个黑色的领结。…  相似文献   

7.
丁敏  佟吉峰 《辽宁教育》2005,(8):104-10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抛硬币“.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  相似文献   

8.
李开杰  杨静 《辽宁教育》2007,(7):100-10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教学可能性时,经常会让学生做“抛硬币试验”,来验证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与猜测”。片段一:抛硬币。(教师出示1元硬币。学生观察后说明硬币的正、反面。)师:我们做个抛硬币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下后会是什么样?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师:只有这两种可能吗?(学生一致认可。)(板书:可能)师: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我们做个实验,共同验证一下。(教师分别请6个学生上讲台抛硬币,其余学生记录每一次抛硬币出现的正、反面。)师:说说自己看到的结果。生:有4次正面朝上,2次反…  相似文献   

11.
[评析] 三个教学片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比较好地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首先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抛硬币”游戏的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抛后的结果时发现规律.因为硬币只有正反两面,落下后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因此说硬币落在桌面上.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其次.教师用活动贯串始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基本情况1.1授课对象四星级重点高中普通班学生,基础较好,有较好的学习能力.1.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继上一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后续内容.本节课为"线性规划"第1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规划的意义、线性约束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3、115页。教学目标①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情景素材和知识点两条主线,穿插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了“电解池”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对电解原理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推测电解的应用价值;在对应用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中的第2.3.1节“对数”.  相似文献   

16.
17.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本课将借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分层设置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思考、理解、运用。重点是:1.了解日军的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2.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谈话导入师:杨老师第一次到咱们班上课,我们交个朋友好吗?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生个别汇报)师:看来,同学们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相似文献   

19.
<正>近期,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徐州市市区高中数学评优课,抽到课题为理科选修2-2第1.1.1节"平均变化率".现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和过程展示如下,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行.一、基本情况1.学生分析所教学生来自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高二理科物化班,数学、物理基础都较好,有较好的数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较好.2.教材分析所用教材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组织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生活现象数学化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物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掌握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教学准备】圆柱、圆锥、长方体、魔方等实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