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需要是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动机,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激发道德需要既是德育凸现生命力的手段,又是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应适应其心理特点,以道德需要为起点,使其产生道德动机,强化其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个体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特征──道德研究的新视角黄明理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根据,而将道德需要仅理解为利他或自我牺牲精神是有失偏颇的。道德需要作为需要的一种,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笔者认为,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道德对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生活脱节,其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不完善。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大学生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需要与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道德教育应以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支点,尊重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理解与对话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三个视点看道德需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需要是使人的各种需要协调统一的需要,是人的存在与发展对一定的内在理性秩序的依赖关系.社会的道德需要是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对特殊社会道德秩序的依赖关系,它实际上是人性的协调和谐发展对一定内在理性秩序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个体心理的道德需要,是人们心理上表现的对一定社会道德秩序的依赖关系,它是社会道德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向个体心理层面转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许海波  易琳 《文教资料》2008,3(16):104-105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8.
道德需要是推动个人生道德行为的原动力,道德需要与人们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道德需要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需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道德需要”理论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居核心地位,从而突出了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道德需要”理论同样强调道德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现实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体现了道德建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趋势,“道德需要”理论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着眼于人的自面而自由发展,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者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表现。重视对青少年道德需要的培养,无论是对提高青少年个人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还是对纯化社会风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需要及其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道德需要处于需要的高层,它主要注重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人们当下的生存;指向的不是一…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17,(3):95-98
大学生群体存在道德缺失的问题包括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功利化、道德自我认同危机、网络道德真空等。从道德需要的视角看,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社会道德需要不足、大学生自我道德需要层次不高、道德教育工作未能把握住大学生道德需要的规律等因素。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全面提升高校教职员工的道德水平、改革和创新德育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专职和兼职德育工作队伍、探索建立以科学考核评价为基础的学生道德档案制度、建立学生道德监督及干预机制等方面,以此建立高校精准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表现。重视对青少年道德需要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高昕 《华章》2007,(4):49-49
知、情、意、行式的道德教育过程结构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起点,但却忽视了道德认识产生的根源,于是很难对症下药,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要想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期望的有力饯行者、受教育对象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者,必须完善其现有的过程结构,找到道德教育真正的起点,这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我道德需要的出现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励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制定适宜的道德目标,深人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15.
蓝维 《中国德育》2006,1(9):94-95
道德需要是在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制定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影响其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界认为,思想品德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每一要素在其结构中均有其确定的地位和作用,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具有认识鉴别功能,能促使人积极接受道德教育,也可阻碍道德认识。是个体的  相似文献   

17.
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智力与体力的总和,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生产过程中。因此,马、恩、列十分强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强调智育与体育的重要性。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并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决定不同类型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形态,共产主义道德需要系统“灌输”。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需要与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关键是促进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主体意识对社会道德存在的能动反映过程,也是将社会的道德需要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的过程。它经历三个阶段:感受阶段、分析阶段、选择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完成,都离不开道德需要。因此,道德内化过程中应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① 。可以看出,道德需要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情感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影响着高校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并存、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功利性与道义性并存的特点;同时其形成过程受生理心理因素、道德认知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3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需要直接或间接的道德实践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要在正反比较中更加深刻,而且应是一种习惯性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道德需要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确证了道德主体的存在,具有明显的价值特性,是具有先天本源性基础的需要。建立在完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奉献"被满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巨大的驱动性。大学生道德需要教育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过程,是大学生与道德文化的双向互化活动,是师生相互理解并通过交往而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