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数学,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应用数学,学会从生活这个广阔大地中挖掘数学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让生物、生活零距离,就是要缩短生物学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生物学问题,探究生物学规律,体会或感悟生物学思想方法,然后将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体验生物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一句话,即走进生活学生物学,学好生物学服务生活。它既是教师教学追求的过程性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必须达到的终结性目标。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的外延等于是生活的外延,它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所学校,教会了我们知识,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袁强 《教师》2014,(3):96-96
科学,是源自自然与这个世界的原理,用人为智慧和力量在理论上加以归纳和总结,并探究其规律以及运用价值的学问。在我国国内的科学教育方面,仍旧以课堂教育为主,一方面,由教师授课,教材统一,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在基本上是一样的;另一方面,由于课堂的局限性,造成教学形式与方法受到限制。使得原本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变得抽象化与模糊化。本文重点以让科学课堂融入生活为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教学回归生活,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紧密融合,积极创设生涪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潘清境中,让科学课程充满生命活力,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若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只关注文本本身,学科教学的人文意义与实用意义将被严重削弱。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与生活实现零距离对接。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通过模拟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语文教学走入学生生活;通过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生活化理解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实现回归生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罗曼.罗兰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里隐藏着许多作文素材,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目之所及是丰富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乡风民俗、独特的劳动场面,但他们仍然不敢提笔,不想提笔。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做了一些尝试:一、佳作引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小学生往往是置身其中却对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跟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有关,无意注意占着优势,中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二是他们缺少发现,而缺少发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少体验,语言积淀不够。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教学如果远离生活,也就远离了学生.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让科学课堂与生活零距离,设法让学生的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去发现问题,探索科学规律,体会和感悟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科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学科学,学好科学为生活服务,这既是教师教学追求过程性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科学必须达到的终结性目标.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变化发展过程,生活实践是这一过程的载体,也是品德形成的根本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理念。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割裂开,在一定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用真情感染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动。使品德教育做到":近点"、"小一点"、"实一点"。  相似文献   

11.
让数学、生活零距离,意思是要缩短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或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再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句话,即走进生活学数学,学好数学服务生活。它既是教师教学追求的过程性目标,也是学生学习数学须达到的终结性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倡导品德教学要“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而这一理念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得到体现和实施。如何让品德回归生活?笔者以为必须让课堂与生活接轨。本文试从人性关怀、感悟生活、无痕生成三方面阐述品德与生活接轨的策略,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堂是生活的缩影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言行的养成很多得益于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每一个道理、养成每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摇篮,他们的很多行为认知习惯雏形,来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自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得益于课堂的品德教学,之后从而形成习惯,习惯内化为德育素养。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  相似文献   

15.
"生活即教育"。小学的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一旦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品德课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从教学实践中可知:来自于生活的"源头活水"会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让学生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品德课所讲述的道理,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堂是生活的缩影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言行的养成很多得益于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每一个道理、养成每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摇篮,他们的很多行为认知习惯雏形,来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自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得益于课堂的品德教学,之后从而形成习惯,习惯内化为德育素养。一、认知的课堂,如缕缕春风吹拂童心教材图文并茂,以图说理,深入浅出地用图画勾勒出生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这些直观的  相似文献   

17.
写作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开放思想,淡化作文意识,重视持久的观察,用好本土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让作文与生活亲密接触,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能使作文教学变得新鲜、有趣,让学生想写、乐写。  相似文献   

18.
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我感慨万千,学生可以出口成章地背诵出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在日常行为中往往满口脏话却脸不红心不跳;可以从道理上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却对班级学校的利益不屑一顾;可以从众多选择答案中准确判断出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却对一日一三餐浪费的大量饭菜是那么习以为常……分析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及隋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过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它必将穿越狭窄的课堂空间。回归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生活的本源中去。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当然就是要回到当前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中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进生活、回归生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