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农村大约两亿多富余劳动力的长期沉积,很难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增长、发展。获得具有平均社会收入水平的就业安排。从而最终脱离从社会贫困最底层向上缓慢爬行的命运。必须逐步向非农经济部门进行就业转移。之后,再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将这种就业转移逐步向工业经济圈和城市经济圈进行人口规模转移。从目前学界和政府达到的认识水平看,这恐怕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难以逾越的一个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民收入现阶段增速趋缓,除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外,主要原因是新时期发展阶段各种矛盾因素突显所致。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我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为更好地构建和谐农村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方政府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达不到4%,主要原因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力、行政运行成本过大、公共财政体系尚未建立以及教育投资效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以来,追求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体是西方主流国家的追求,荷兰、英、法等国通过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或改良先后建立了民主政治。而作为欧洲大家庭的重要一员的德国,民主进程极其缓慢,魏玛共和国是德国民主化进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但存在15年后就被希特勒埋葬了。宗教改革的消极后果、普鲁士精神的负面影响、市民阶层不作为等是德国民主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格兰杰检验结果只证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就业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明显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经济增长能促进就业的增长,但中一方面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又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实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发展的战略,即在保证国家重大基础建设的前提下将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心放在重点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大的产业,确保经济增长同时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就业和增长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增长和就业并重、宏观经政策的市场化取向以及财政货币工具的合理搭配三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政策应实现从增长带动就业向就业和增长协调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面临的宏观的形势是:当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存;中期.我国经济正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人均GDP达1000美元.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这些都对向就业和增长协调的转变提出了挑战.我们的对策是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转型和政策工具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8.
中国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技术教育》2002,(27):14-23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生产能力的约束逐步显现,企业开始注重效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逐渐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从统计数据看,1991年到2000年,我国就业总量仅增加了7336万人,年均增加730多万人,只及80年代的一半,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只及上世纪80年代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时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减少到72万个,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下降了一半。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时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尖锐地表现出来。我国就业模式改变的滞后性,是造成我国失业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它意味着传统的正规就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要求,必须向非正规就业转变。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分别制定了“两结合”、“三结合”的就业方针。本文认为“三结合”就业方针是对“两结合”就业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并从二者的主要内容、存在前提、实施结果等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劳动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要素,也是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起点。劳动力需求函数的导出,将经济增长、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与就业问题放在统一的框架下。本文从宏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资本替代劳动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第一产业负就业增长拉低了总体的就业弹性,"无就业增长"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13.
供求是是分工的两个侧面,只有深化和细化分工,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为行为,因而领先企业和下岗工人深化和细化分工,才能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和失业问题基于上述观点,本通过剖析主流经济学和结合我国经济现状,利用杨小凯的有关理论,论证了在日前条件下,我国不宜于采用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全可以通过深化和细化分工.解决经济增长和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之间存在着严重冲突,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这对就业产生直接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相貌歧视、户籍歧视、疾病歧视甚至学历歧视、方言歧视等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过剩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导致的,为此需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均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就业优先并不排斥经济增长,而是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并引起高职学生的就业困难.其原因在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滞后.从这两方面进行反思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采取多项措施,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全国上下的配合联动。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1912—1935)山西人口发展缓慢,呈现徘徊不前的特点。从区域范围来讲这一人口发展的特点与全国人口特有的畸形发展态势近乎一致,深深地打上旧中国社会的烙印。天灾人祸,在旧中国社会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它是这一时期人口缓慢发展的共性原因;而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经商之风盛行,可以说是影响山西人口缓慢发展的个性原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得我国经济进入新调整期。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增加我国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31个省份的1978—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数据探讨了两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各地方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2)在短期,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因果关系,而从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不互为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