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高职课程改革中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想达到的目标存在偏离。偏离的原因主要有课程改革目标宏大,课程改革方式激进,课程开发主体力量单薄,课程实施主体整体素质偏低等;应对的措施包括:科学制定高职课程改革目标,正确处理改革与继承的关系,合理设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基本表现有两种,即偏左和偏右,其原因包括传统的改革文化、工具性的课程文化、功利性的考试评价文化、忽视个性化的教师文化等因素。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工具性走向科学与人文文化结合的课程文化、追求个性化教师文化、实现技术性向人文性转变的教学文化、发展从评判到参与的舆论文化、养成教育家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是指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达成,实现的改革与预期的改革有差距。可能引起目标偏离的因素包括改革目标的设计、改革的性质、决策部门的统筹与决策能力、改革的实施者、公众与媒体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等。要减少对预期目标的负偏离,应科学处理课程改革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照顾各方利益,建立理论界、实践界与行政的三方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及其偏离的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偏离的原因主要有:预期目标自身的科学性、课程改革的性质、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偶然因素等,都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对待高校课程改革目标偏离的基本策略包括:建立科学的高校课程改革决策体系,确立恰当的课程改革预期目标,设计并落实合理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就是事先设计好的改革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达成,实现的改革与预期的改革有差距.目标的偏离又可分为正偏离与负偏离.建国后我国经历了5次大的高校课程改革,其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都被偏离了,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6.
7.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课程改革预期目标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找出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衰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政策的滞后已成为当前阻滞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课程改革政策的供给滞后状况尤为明显。课程改革政策的供给滞后现象,无论是在指令性政策领域,还是在指导性政策领域,都有比较突出的表现。指令性政策滞后表现为督导政策滞后、奖励政策滞后和惩处政策滞后,指导性政策滞后表现为指导培训滞后、教学专业支持滞后和配套保障滞后。课程改革政策滞后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深层原因主要集中于决策模式、专业研究和利益博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申忠华 《中国教师》2009,(Z2):110-111
高校体育改革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和健康观,达到教育、培养和发展的目的。在改革实践中高校体育改革却出现偏离现象:体育教师重视教学技能忽视运动技能,随意减少或去掉必要的教学内容,淡化组织纪律性教育,忽视技能标准参照评价等等。科学理解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学习存在着对预期目标的超越性偏离和衰减性偏离。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预期目标偏离的主体性因素包括是否具有合理的情感需求、是否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修养、是否形成正确的移情能力、是否产生适度的自我效能感。客体性因素包括不加约束的功利主义是否引发道德底线失守、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公正是否呈现各得其所应得、学校规范性的道德教育是否导致情感体验空场、成长过程是否受到病态关怀而衍生唯我独尊心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近年来京、沪、浙等地在课程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他们调整地方课程计划、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学校的课程权限,协同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等,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持、权力支持、资源支持、能力支持和方向引领。这表明地方课程管理的政策供给是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课程政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要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和空间,对学校课程权限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要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行为。应制定和颁布国家课程管理指南、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相似文献   

12.
课程目标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目标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课程目标内容层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阶段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科类课程目标、学段课程目标三个层次,课程目标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课程目标的制定基本上由专家来完成。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制度化的具体要求,除了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之外,它对课程编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好几个年头,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探讨新课程政策执行的状况,把握好影响新课程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以促进新课程政策目标的实现。分析新课程政策问题的易处理性、新课程政策基层执行者的复杂性和新课程政策工具的适切性等新课程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清楚地认识新课程政策问题,也有助于深刻理解基层执行者和有效地选择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4.
政策是一个国家行为的最高理念形式。课程政策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后继的课程改革行为。分析近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其在政策设计上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点,对我国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极具启发性。如对国家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形势的关注、对高质量教育公平的追求,以及通过对改革的立法、健全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制度、完善课程改革的组织和支持系统等,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如期完成初期实验计划,进入推广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它涉及到人、财、物、区域等多方面,成为有碍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不利因素。而采取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全保障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办法,则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政策的制定需要在政治与化方面、经济与技术方面以及法律与行政方面予以充分的考虑,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课程政策制定的基础性条件,它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制定出来的课程政策不仅可行,而且可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司法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阶段进行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司法文明。文章首先阐释了现代司法文明的基本理论,接着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司法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司法改革实现司法文明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以便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在VB课程方面,也提出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本文就VB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VB课程项目化教学中项目开发的流程,并制定出相关的改革措施,以便促进VB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政策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政策载体来体现的,因此,分析新中国课程政策的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分析课程政策具体而有形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此基础上,从学理的角度揭示出来的课程政策的核心问题主要有:课程权力的集中与分散、课程权力分配的合情与合理和课程权力的分离与共享。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是:政治视角、推行的手段视角、成本与收益视角以及文化视解等。它们共同为完善课程政策及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