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前赤壁赋》“如怨如慕”的“慕”一词向来鲜见确诂,今人或训为“怀爱”、“眷恋”、“爱慕”,顾久释为“悲哀”,虽较接近本真,然仍未达一间。据古代文献用例类比考释,“如怨如慕”的“慕”当训为啼哭之义,方较通顺妥帖。由“慕”组成的复词“哀慕”、“攀慕”、“痛慕”、“感慕”的“慕”是悼念怀思之义。  相似文献   

2.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3.
刘锴 《教学随笔》2011,(11):40-40
“烂醉如泥”一词常被解释为因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的样子。 遍览古代诗文,“醉如泥”一词颇多现身:李白诗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之词,杜甫诗中亦有“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之句。  相似文献   

4.
“侯”和“候”字极为相似,但“候”比“侯”多一竖。侯,古字从厂(厂像箭棚),从矢,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靶子”。“侯”有三个义项:①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如侯爵、公侯;②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似海;③姓,如后汉尚书令侯霸。“侯”有两个读音,一读hóu,二读hòu(地名)如福建省闽侯县。候,从人 声,形声字,本义为“守望”。“候”有五个义项:①等待,如候车;②问好,如问候;③时节,如候鸟;④征兆、情状、程度,如火候;⑤时间单位,我国古代以五天为一候。“侯”和“候”因形似、音近,常被人混用。如:长沙市区内的地名侯家塘,许多招牌、公交站牌…  相似文献   

5.
"物业"并非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人认为“物业”是一个新词。如《现代汉语词典》(2002修订版)将它收录在“新词新义”部分,解释为“多指房地产(如公寓、办公楼等)。”实际上,“物业”一词古已有之,早见于宋代。如袁宾先生编《宋代语言词典》中就收录“物业”一词,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为例:“广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是文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下面以“相”为例,谈谈它的用法。“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相知”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识”、“相同”  相似文献   

7.
一、以下一组句子中,只有一句是无误的,将它找出来。 1.“咽”字有三种读音,可以读“yan”,如“咽喉”;可以读“yan”,如“下咽”;也可读“ye”,如“咽峡炎”。 2.“咽”字有三种读音,可以读“yan”,如“咽喉”;可以读“yan”,如“咽唾液”;也可以读“ye”,如“咽头”.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都熟悉“君”字。它的上面是“尹”字,“尹”字在古时候有治理的意思,为做官的通称,如“道尹”、“京兆尹”等;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号施令。因此,“君”最早指的是拥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后来,“君”除了指君主,还指一种封号,如战国时的孟尝君、平原君等。“君”又是对人的尊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里的“君”就是王维对元二的尊称。此外,在古时候,子女可称父母为“严君”或“家君”,称亡父为“先君”。夫妻之间也可以互称“君”。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  相似文献   

9.
谢龙富 《贵州教育》2009,(7):24-25,27
一、作文创新呼唤一种本质的创新 看到很多谈作文创新的文章,什么“方法”、“技巧”、“途径”等等,谈得最多的无非是这样几条。 1.题目的创新。如“沉默是金”仿拟为“帮助是金”。 2.立意的创新。如“强权胜于公理”反转为“公理胜于强权”。  相似文献   

10.
《新读写》2013,(4):17-17
苍,草色,即翠绿色,一引申为泛指草木色,如“苍松”、“苍山”。 沧,本义为“水之寒冷”,如“沧沧凉凉”(《列子·汤问》);后假借为形容海水的青绿色(即蓝色),所以常用以形容海,“沧海”即大海。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词组。一般来说,它的结构比较固定,词序不宜颠倒,如“避重就轻”不能改为“避轻就重”,“阳奉阴违”不能变成“阴奉阳违”。它的成分不能任意同义代替,如“破釜沉舟”不能说成“破锅沉船”,“对牛弹琴”不能写成“向犊奏乐。”同时,成语中的词往往失去了原有的涵义,整个成语也随之产生了新的意义,所以不能单从字面上去求解,以免望文生义,导致误解。如“三长两短”不是“三个长的两个短的”或“三为长,两为短”而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常作“死亡”的委婉语,又如“下里巴人”原是古代楚国的一支通俗歌曲,现用来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从字面上就无从解释起。  相似文献   

12.
1999年以前的高考作文,或是指定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1999年,首次出现了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作文,“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2000年的高  相似文献   

13.
对《庖丁解牛》“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句中的“如土委地”,各家注本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将“委”作“散落”讲。语文课本注:“委,散落”,《历代文选》注:“如土委地:就象泥土散开撒落地上一样。”一是将“委”当“堆积”讲。《古代汉语》的注释为:“委,堆积。”  相似文献   

14.
(一)调类的比较说明:第一、帮字母:1.中古帮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如“邦、包、冰、搬、菠”等。例外字“蝙、悲、褒”今为上声。2.中古帮母上声字,今为上声,如“比、补、宝、板、丙”等。例外字“杯”今为阳平。3.中古帮母去声字,今为去声,如“敝、布、板、半、併”等。例外字“爸”今读阳平。4.中古帮母入声字,今为阴平,如“憋、  相似文献   

15.
二”和“两”都有表数目的“共性”。“二”的“个性”有:(一)表示第二,次第。如:二手货。(二)两样。如:心无二用;“两”的“个性”有:(一)表双方。如:两厢情愿。(二)表不定的数目。如:他真有两下。(三)市制重量单位。  “两”和“二”不仅在意思上同中有异,它们还在用法上有着微妙的“共性”和“个性”呢。  共同之处是:  一、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如“二斤”(但“二两”不能说成“两两”)。  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可用,但“千”在“万、亿”后,用…  相似文献   

16.
一般乐队的音响效果有两种:一种是“金字塔”型(如图一),一种是“梯形”(如图二)。如“金字塔”型,如图一这种安排是最常见的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释“一”     
在现代汉语中,“一”既可以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也可以充当虚词或虚词性语素。1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1.1“一”为数词①用在重叠的动词中间,表示“稍微”、“轻微”或表示动作的“短暂”、“尝试”等。如:试一试、瞧一瞧、歇一歇等。②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表示“短暂”、“轻微”。如:昙花一现、不屑一顾、看一眼便走等。③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接着说其结果。如: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石头踢开等。④用在动词前,表示一下子。如:一举成名、一劳永逸、面目一新等。1.2“一”为序词如:一误再…  相似文献   

18.
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是助词,无实际意义,加在称呼之前,表示亲切。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称呼父亲为“阿爸”(如四川)、“阿爹”(如浙江)的。“阿”作为词头,在汉代就出现了。它先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以后用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如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叫爷爷为“阿翁”、母亲为“阿母”、兄长为“阿兄”、姐姐为“阿姊”等。这里的“阿爷”是指木兰的父亲,翻译时用“父亲”一词即可,“阿”字无须翻译。“大儿”,课本及各种选本都未加注释,也许人们认为它是人所共知的,用不着赘言。按常理来说,“大儿”是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阿爷”——木兰的父亲肯  相似文献   

19.
“煎饼”这个语言符号序列,有时指一种饼类食品,如“我买煎饼”中的“煎饼”,这时它是词。有时指“煎出饼子”这一炊事活动,如“我去煎饼”中的“煎饼”,这时它是短语。“煎饼”是词时,属于词法学范畴。词法学是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词的构造如“煎饼”是由两个语素按动宾型构成的合成词;词的语法类别如“煎饼”是名词,能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词的变化形式如“煎饼”既不能象动词那样按AB AB式重叠,又不能象形容词那样按AA BB式重叠。作为词,“煎饼”指一种特定的饼子,由高梁等谷物磨成浆后摊成。它的内部结构关系十分紧,难以扩展,连扩展为“煎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学习散文,要通过文章中“散”的材料,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抓住散文的“神”。理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则以某一事物或景色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听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