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从文是三十年代的独行者,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他把个人的生命体验都融入由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中,用爱和善谱写了一曲生命和人性的颂歌,以此来达到重造民族品德的目的,但湘西世界中表现出来的不完美,注定了他这个人生理想的落寞.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风景优美、民风习俗淳朴的湘西画卷,谱写出一曲人性美的赞歌,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且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从亲情、人情、爱情三方面入手,品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乃至人性美。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用美丽哀婉的笔调塑造了一群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少女形象,在这一个个纯真美善的灵魂里完美地体现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完美地演绎着沈从文"人性"的主要内容亦即--美、善、爱.本文在分析独特的美学情趣的同时,也对其形成因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沈从文塑造的一系列湘西女性形象中,既有纯真活泼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的妓女,其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总是闪烁着别样的光辉,她们寄托了沈从文独特的人性理想和生命诗学。湘西女性"美丽"与"哀愁"并存的人生,不仅融入了沈从文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审美理想,而且是其内心孤独和不被人理解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正>《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由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优美的文字而富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被编选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一、《边城》的文学价值(一)《边城》的人文价值1.对人性的关注与赞美在《边城》中,对人性的关注与赞美是其呈现出的主题之一。沈从文在谈及其创作动机时就曾表示"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中无论是刻画的人物、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体验,孤独天性和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情怀使得他形成一种独特的幽暗意识。通过对人性的正视和文学书写,沈从文力图改善人性,提倡美与爱,重造"神性—原欲—人性"三位一体的"神"。这种努力使得他获得了与世界文学对话互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师生的生命际遇空间,是师生思想和情感聚会的场所.”一个完美的课堂是彰显教学艺术、实现智慧与创造的课堂,是互动有效、情感快乐的课堂,是展示缤纷心智、引爆倾诉和论辩渴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让你忍不住驻足、体悟、沉思、收获!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较难解读的文章,尤其是去感悟文中那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走近那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领会那种自在自得,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留驻那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保留那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进一步去体会沈从文的这一曲乡村挽歌,理解翠翠的命运结局.现在我就自己教读沈从文《边城》谈谈如何构建完美的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学历情结"以及对书的热爱,促使他广闻博知,同时"五四"所引进来的西方思想也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在中西文化冲击下,沈从文在经历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借鉴、活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性美观,并将对"人性"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影响研究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沈从文,以及其中西文化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写于1933年冬至1934春之间的《边城》由衷地体现着沈从文先生的创作风格和理想境界,构建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构建源于沈从文先生坎坷多舛的奋斗经历、对都市中"庸俗小气自私市侩"风气的深恶痛绝以及时事政局的动荡不安、令人迷茫,湘西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无不让沈从文先生挂  相似文献   

11.
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结构上包含创业精神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除了拥有与社会创业文化的同样的内涵以外,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培养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是树立信心、对失败更加宽容的文化。文章就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结构上包含创业精神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除了拥有与社会创业文化的同样的内涵以外,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培养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是树立信心、对失败更加宽容的文化。文章就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乡村学校发展的内在诉求,乡村学校的振兴离不开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反思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寻求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校文化的内涵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外显文化的凸显弱化了内隐文化的意义;现代文化的"移植"遗失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文化的"离土"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建构;工具性文化的强化忽视了人文性文化的价值。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强调内涵建设,促进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的共生;立足地方实际,追求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生;尊重学生地位,呼唤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共生;回归教育本质,寻求人文性文化和工具性文化的共生。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制度性法治文化和精神性法治文化两种。校园法治文化既是以法治为取向建构校园文化的结果,又是法治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独特的表达形式,因此具有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双重特征。鉴于校园法治文化的自身特点,校园法治文化的培植应当以现有学校类型及文化...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化是中国的一代盛世文化.与此相对,天平文化也是日本的盛世文化.只不过,唐代文化早在日本天平文化之前,且其对天平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日本的天平文化,可说是盛唐文化在日本的移植,融合与创新.由于当时日本在唐朝先进文化吸收上的种种特质,自然而然,她就创造了当时与中国相邻的别的任何国家所远不可及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历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文化被社会文化冲刷严重、文化自觉意识薄弱、课程文化主体存在被文化工具存在的吞噬造成了当今课程文化主体性的缺失,针对当前的现状,对课程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细致分析和深层挖掘,目的在于深入课程文化主体性的本质层,探寻课程文化主体性的本真存在,真正实现人的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17.
哈萨克族文化模式与类型属于草原文化圈的游牧文化。哈萨克族文化是在由四大畜文化、苍狼文化、白天鹅文化、宗教习惯文化、色彩文化、数字文化为主干,在自然生成的元典文化基础上生发的特殊文化、世俗文化的集合体。以哈萨克族文化生成期为视角,可以分为十一个时期,以哈萨克族文化特征为视角,可以分为九个时期。哈萨克文化的分期与分类工作对哈萨克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与毛泽东文化大众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众化理论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它以文化本质观为基础 ,以文化服务大众的宗旨为核心 ,广泛论述了文化的来源、任务、文化大众化的内涵、方法论、指导思想 ,并对文化大众化的构成、性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理论体系。毛泽东文化大众化理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 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观是人们关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认识网络文化问题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观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以及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模式等几个方面的认识上,其内容主要包括先进文化观、和谐文化观、文化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和管理对象观;主要特性:一是突出的民族性,二是鲜明的导向性,三是强烈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观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发展的积累性和延续性决定了中国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能割断民族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又是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这决定了固守或复归传统文化同样无法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只能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正处于自我否定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以现代化的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坚持“双百”方针,着眼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生长与融合。当代新儒家认为传统文化本原圆满,外用不足,主张“返本开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