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特希·兰塔能的《媒介与全球化》一书引入了一种“全球媒介志”的方法论,认为媒介全球化有力推动了国族认同的强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跨国界跨地域流动,维系固化国族身份;再现重塑国族历史,塑造强化集体记忆;界定建构“他者”身份,加强创造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媒介仪式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媒介事件,而媒介事件的种种仪式化特征又是其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来源。以我国特殊的媒介事件——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在对其进行性质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具体的仪式化的组织方式、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并由此寻找"春晚事件"巨大影响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经过32年的发展,春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国家在场、人民联欢等成为了春晚仪式性质的主要表现主题。近些年,节目形式固定、内容雷同等渐渐被人们所诟病。卫视春晚崛起、其他媒体和观众角色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春晚的仪式性质。2014年春晚升格为国家项目,采取了外聘导演的举措,开场短片体现了创造者们的思考和改变,这预示着央视春晚开始了自身的救赎,春晚的仪式性质将被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6.
央视"春晚"作为中华民族集体的广场式狂欢,它的仪式功能已被符号化,象征幸福、美好与团圆."春晚"的成功凸显了电视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功能,确立了"共同在场"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了电视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传承了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介因其具有的文化属性以及特有编码、解码过程,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认同的构建.电视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反文化渗透与重构民族国家认同的严峻任务.而电视文化受众的低障碍性和西部地区日益完善的电视网络基础设施.使得电视文化成为构建认同的首选.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神州十三号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中国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央视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直播和报道。本文通过研究CCTV频道和央视网对神舟十三号任务完成的电视直播报道,来探究央视电视直播对神舟十三号发射任务报道的媒介仪式构建。研究发现,央视电视直播对神舟十三号发射任务报道的媒介仪式构建对传递主流价值观、促进文化认同、构建集体记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媒介事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得以展现。媒介仪式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关注度高,因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来说是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从媒介仪式角度分析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媒介呈现,从中探析媒介仪式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媒介符号和媒介偏向的变迁,探讨仪式和媒介仪式以及他们发挥社会化功能的机制随媒介的变化。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媒介变迁促进了仪式的发展;时间偏向的媒介加强了仪式的历史性;空间偏向的媒介为仪式向媒介仪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广播是转变的起点;同时空间偏向媒介的及时性、扩张性弱化了仪式的历史性和重要性;第三,媒介仪式扩展了仪式的传播空间,加速了仪式世俗化、观众和表演者的分离、仪式主题变异以及受众对仪式价值的评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金玉萍 《新闻传播》2009,(6):101-102
本文认为央视春晚是国家认同建构的有效方式。2009年春晚的国家认同建构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歌颂.对2008年重大新闻事件的展现,以及在节目对象、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平衡艺术。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嵌入程度上,媒介庆典作为一种意义生产模式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因而在表征价值信仰、粘聚社会方面被赋予重要的角色担当。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互动的仪式性模式,媒介庆典亦留存明显的局限性,在话语实践上易于走向仪式陷阱,成为附庸化的形式,仪式化更可能成为价值传播的社会控制形式,对庆典仪式的过度商业开发也会消解其社会公益性。本文重点以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为实践案例,从仪式传播视角探究媒介庆典的话语表达实践及社会认同空间的建构,以突出其作为具有社会建构意义的巨大话语系统应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秦斯  丁沁怡 《新闻世界》2013,(11):222-224
本文以"3·15晚会"为范本,首先分析该媒介仪式在构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三方面表征;其次,结合消费社会等相关理论,深入剖析了"3·15晚会"如何利用媒介仪式的商品性和仪式性达到其传播意图;最后反思媒介仪式的传播局限,旨在为更好发挥媒介仪式社会建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结合"信息传递"与"媒介仪式"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建构了基于传播过程的"媒介仪式"研究框架,并通过对"蚁族"群体的实证分析阐释了媒介的仪式性功能。社会"媒介仪式"大体上分为身份导入、互动开展和认同形成三个阶段,其实质是符号身份与社会接纳的形成,整个过程为媒介所主导,"舆论共振"则是其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重新反思媒介和认同的关系时,跳出了以往研究中那种以媒介为中心的视角,转向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从他们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反观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选择网络社区的典型代表豆瓣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社区活跃用户进行了观察和深度访谈,梳理了社区成员建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与机制,并从中发现了作为传播环境的媒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尴尬的4.5环让世人记住了这次体育盛会,也让普京政府的形象乃至整个俄罗斯的国家形象陷入危机之中。然而,来自国际各方的冷嘲热讽在冬奥会闭幕式再现4.5环的机智表演后瞬间转为对其危机公关手段的高度赞扬。其公关手段中重要的一环——媒介仪式可谓功不可没。媒介仪式通过电视媒介进行传播,借助媒介载体的视听兼备性、强带入性、超真实性、亲切感以及传播的广泛性,最终扭转了俄罗斯国家形象危机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