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培养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改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材选用和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对该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达到了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物科学、生物工程、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开展是必需的。此外,学生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培养自身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本教研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三个方面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以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和毕业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学院工科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贯彻国家学以致用的培养方针,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根据学院现有实验条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组建一个涉及传感器技术、检测技术、虚拟仪器Labview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虚拟传感器实验室。该实验室建设既能完成课内教学项目,又能实现课外开放项目,使学生在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专业创新性。其中课内教学项目主要目标为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丰富实验实践教学和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课外开放项目主要能面向学生的兴趣小组项目、技能比赛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的科研。  相似文献   

4.
正专业解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是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竞争情报等知识,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信息处理,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然后通过科学的统计学原理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分析进而形成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所获取的知识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民族是否存在先进与落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民族学、人类学角度综合考察、审视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和民族关于“先进”和“落后”的属性,认为文化和民族的先进和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尚缺乏相应的、合适的评判标准,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杨景萍 《中国教师》2014,(12):88-90
<正>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物欲横流的价值取向正腐蚀着以爱和责任构建的传统教师的角色,"课堂不用功留一手""课外办补习捞一手"等现象比比皆是,心气浮躁、缺乏责任心与爱心已成为目前教师职业中的普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形象和素质。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只有与爱心相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积淀非常厚重的传统文化学科,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画教学及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山水画学科具有的源远流长、涉及广博的特性。文章以山水画的教学和研讨为具体案例,针对既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引发我们对一贯的教学观念和现行教学模式的一些反思:如何引入积极的教学因子,将开放、多向的思维形态和创新精神贯彻到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和创作活动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厚和具有深度,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和多样。并从建立自主、积极、能动和多边的互动性的教学机制等方面,思考和讨论教学改革的命题,提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一些新的设想,并在具体的课程中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8.
刘晓滇 《成才之路》2011,(34):16-17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形成并与之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精神情感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上,更多地则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中。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开展职业教育的主体。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较高层次的技术员及工程师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这  相似文献   

10.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 ,只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领域时才具有对立的意义。随着社会实践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日益密切 ,人们对此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由此便产生了现代西方的新旧个人主义之辩和当今中国对集体主义的反思。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必须在该价值问题上扬弃个人主义 ,借鉴和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 ,并充实和完善集体主义 ,以弘扬真实合理的新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开展主题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由新成立的思想政治教学团队专门授课,对照组由思想政治课部其他教师授课。比较两组在知识需求、学习心理、期末考试成绩、课堂到勤率、学习收获等方面的差异,然后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案和措施。结果:试验组在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学习兴趣、知识拓展面、对教师的评价、课堂收获等方面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主题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新特点,研究和实现了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实验室安全、环保宣传、教育培训、考评信息化系统。讨论了系统的架构、功能模块和具体实践,实现了安全与环保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线的自学、自测和考核、准入资格的确定,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和知识,知识的创新、传播和重复没用将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取之不竭的资源和动力。面对知识经齐的迅速崛起和严峻挑战,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使教育、科技和经济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大科学体系中的两大分支科学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是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的 ,但我们更为强调的则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似性、共通性、统一性 ,强调在人文与社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保持张力 ,将之合称人文社会现象和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5.
吴曼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28-130
新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及要求,进行相应的考试改革和评价改革,以此形成新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阐述考试改革和评价改革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中学化学评价改革中包括的学业评价思路、评价方法、评价激励机制、观察理解评价模式、实验考核、学业成绩评价改革,以及中学化学考试改革中涉及的考试内容方面、考试方式方面、考试结果方面、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例1对于命题P:存在一个常数M,使得不等  相似文献   

1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理论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体与物理     
通过人体的眼睛、人体的发声和耳朵、人体的肺、人体的触觉、人体的运动和人与能量等与物理知识的运用和联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学好物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孙海燕 《班主任》2001,(11):5-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事件与文学     
在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中,“事件”这一概念得以明确凸显。虽然马丁·海德格尔、雅克·德里达、阿兰·巴迪欧、汉娜·阿伦特、吉尔·德勒兹等哲学家关于“事件”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均强调事件的不同寻常性、断裂性、偶发性和独异性等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这几位哲学家对“事件”的理论阐述,然后探讨了德里克·阿特里奇和特里·伊格尔顿等文学理论家如何通过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批评,对后现代文论的消极影响进行反拨,发展出不同的“事件”文学理论,以重新思考道德和伦理、知识和真理等宏大问题,以及文学的意义、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