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3年出版的《呼唤》是考林·麦卡洛近年来最为轰动的一部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本文探讨了伊丽莎白女性自我认同从困惑到成熟的心路历程。小说开始时,伊丽莎白如同处在前镜像阶段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丈夫不忠的事实,使她想象性的反抗意识开始萌芽,意识到身为女性的脆弱。而女儿智障这一属于象征界的事实让其勇敢地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并做出改变信仰等一系列社会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以三维世界结构来对《相似形》中的主人公松山明子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松山厌恶自己女儿,厌恶母亲角色的原因,进而分析她如何在男权社会下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颠覆,最终丧失理想之我,异化自我,以自身的不幸来传达出需要重建当代女性精神家园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并肩的文学大师。《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是一篇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拉康在"镜像阶段"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三元组的概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基于此,尝试运用此理论对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依照拉康理论,在"前镜像时期"里,主人公莉莉快乐地享受本性生活;在"想象界"里,她沉浸在拉姆齐夫人逝去的痛苦中;在"象征界"里,莉莉终于明白爱有一千种形态;最后,她与"实在界"不期而遇,她已看到了最美好的景象,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从这个视角上审视《到灯塔去》,将哲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从而得到全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一千英亩》进行分析,发现主人公的悲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父亲的控制和虐待,这些因素导致了女儿们自我的破碎。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解读主人公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康拉德享誉20世纪英国文坛及世界文坛。他的众多小说关照到了人性的深度,提出深刻的道德问题,其代表作《吉姆爷》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检视了人性的阴暗面,塑造了一个挫败的英雄形象—吉姆。吉姆的一生都在追逐他的英雄梦,渴望实现他的"理想自我"。本文试图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吉姆的理想自我的形成以及最终毁灭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动物凶猛》中,王朔通过“我”回忆少年的“我”,运用反讽的黑色幽默将那段荒诞的时代与当下时代相串联,让我们与“我”一同经历与成长,“我”身上表现了时代的症候.本文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从主体心理发生的角度来解读“我”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尤奈斯库的《犀牛》跟他的其他剧作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在其深层结构中,充溢着浓郁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世界正变得愈来愈不可理解,人生活在世间是孤独的、绝望的。而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崩溃与缺失是导致这一切的真正根源。本文试图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探寻《犀牛》中人类主体性迷失与重建的过程,从而对人变犀的心理动因作出较为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运用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因境进行剖析,认为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在短短两天三夜里经历了不同时期。“镜像阶段”霍尔顿形成虚幻但完美的“自我”——做童真的救世主。在象征级中,霍尔顿感到“父亲之名”对镜像的强大威胁,被象征性的阉割了。最终,霍尔顿徘徊在想象级和象征级间无所适从,不时表现出想回归真实级的冲动。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6,(5):54-57
加拿大当代最杰出作家之一的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驯服明天者》讲述了十七岁的非洲少年科菲在参与欧洲架桥队伍的建桥工程后逐渐成长的故事。本文基于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主人公科菲的身心成长进行理论关照,旨在解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从冲突到逐渐融合的过程中,非洲殖民地上以科菲为代表成长的一代其自我建构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近年来声望日盛。依托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毕肖普的《夏洛特先生》一诗,从新的角度透析诗人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认识及隐藏在镜子背后的欲望。在父母关爱缺失的情况下,即使诗人三缄其口,读者依然能从语言这个能指的符码中发现她对自我认知的不确定,以及为了得到母亲的承认而无限渴望成为父亲形象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2.
黄酒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营养丰富的低酒度饮料。但由于在存放过程中易产生混浊、沉淀 ,严重影响其感官质量。文章就黄酒出现混浊 ,沉淀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自我追寻的主题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并且具有深刻含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挖掘潜藏在《欢乐之家》中典型的"镜子"意象,可以揭示在"他者"映照下女主角丽莉.巴特曲折的自我追寻之路。在老纽约上流社会,有早期自我觉醒意识的丽莉在经历了自我迷失、痛苦分裂、挣扎与反抗后,以死亡为代价,改变了女性他者的地位,最终走向自我实现。这一悲惨的结局被赋予崇高与悲壮,使如百合花般的丽莉真正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黄酒高产优质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正交试验法为主,对影响黄酒产量及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黄酒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用曲,其次是原料,而工艺的影响最小.生产黄酒的最佳条件为以糯米和小米为原料,选用大曲,淀粉酶和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发酵时开耙2~3次,在上述条件下出酒率达82.76%,黄酒品质的感官鉴定结果为优良,理化检验各项指标均达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5.
王灼《碧鸡漫志》可谓词学史上首部成规模的词学专著,其主要探究了自古至宋的诗、词、乐之源流、演变,论证了诗乐一体、诗词同源,且贯穿其间的是诗、词、乐的辨证关系,从而解决了词与乐、词与诗的关系问题,为突破“倚声填词”之束缚来推崇“以诗为词”,同时保持词的音乐文学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饮酒,是世界许多民族所共有的文化现象。然而,饮酒习俗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质,却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历史的不同时期所反映的酒文化也因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汉魏时期在前期酒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辉煌,逐渐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7.
拟剧理论为剖析大学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行为提供了一个微观互动的视角。随着大学功能的增加,大学教师扮演越来越多的角色,这些角色对大学教师的核心角色——教育者的影响日益加深,甚至相互冲突。大学教师在大学的不同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最终都集中在大学教师身上,不可能随着场景的转换完全改变。因此,每个大学教师都会在各种角色中间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空间”,根据自身的情况整合或者隔离各种角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的方法,比较了4种澄清剂对桔梗橘皮酒的澄清效果.结果表明,4种澄清剂都有澄清效果,明胶与壳聚糖澄清效果最好,最适加量分剐为:明胶1.5g/L、壳聚糖1.75g/L;琼脂与皂土澄清效果相对较差,建议加量琼脂为0.175g/L,皂土为3.0g/L.用波长700nm测透光率,600nm测吸光度值可作为桔梗橘皮酒澄清度和色度的测定指标.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1 860~ 1 93 5)的代表作《黄色墙纸》进行了文体分析。系统功能文体学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派别 ,韩曾强调将文学文本当成语言学分析的对象。文章试图从主位结构、投射小句复合体和人际功能三方面着手分析 ,以支持和发展韩的理论。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读的过程 ,而女性主义文学正在经历着这个解读过程。作者认为在这个不断发现和解读的过程中 ,需要各种理论指导 ,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此作品的深层含义 ,不仅揭示出作品的重要主题是女性在男性控制下的生活经历以及女性的逐渐觉醒 ,而且可以清楚地发现妇女作家笔下的疯女人的形象是作者本人的重像 ,倾诉了作者本人的忧虑、愤怒以及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