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隐性知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隐性知识主要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虚拟学习社区作为非正式学习环境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为个体隐性知识的建构提供便利条件。本文主要从非正式学习的视角来讨论如何利用虚拟学习社区来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的获得需要非正式的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是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它的情境性、交互性以及便捷的管理工具能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建构。结合虚拟学习社区在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建构方面的优势,提出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方武。  相似文献   

3.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使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是一种网络学习环境,为了增强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就需要在社区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功能、构成要素,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建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学习分析与设计——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式学习具有非确定、模糊、开放、混沌等特征,具有知识共享、促使学习型组织生成与发展等优势。通过建构非正式学习情境,即提升个人学习技能和构建非正式学习共同体,为个体的非正式学习提供内部和外部的心理和物理环境支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使个体发挥创造力与潜力,从而提高团体组织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QQ群作为一种网络学习共同体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学习中。社会互动是网络学习共同体之所以存在的最为核心的特征,是共同体内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建构的必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社会互动的概念和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的特点,对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从互动频率、互动深度、互动方式和互动信任度等方面对选取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QQ群作为一种网络学习共同体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学习中。社会互动是网络学习共同体之所以存在的最为核心的特征,是共同体内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建构的必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社会互动的概念和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的特点,对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从互动频率、互动深度、互动方式和互动信任度等方面对选取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SNS-WIKI整合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应用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NS是当前应用广泛的社区网络,具有分享互联网知识、创建群组论坛、发起活动等功能,将WIKI与SNS整合创建学习共同体可以进一步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文章介绍了SNS整合WIKI的主要功能,以六度分隔理论和Captology理论为依据,通过实例构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并分析了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非正式学习研究逐渐进入学校视野。文章在厘清小学生非正式学习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从儿童、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探讨“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通过坚持适应性原则、全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确立以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成果等为核心的七大设计要素,形成小学生非正式学习环境、流程和模型设计的校本表达,并以空间升级、社群迭代、主客交互为指导要点,以“无主题”活动、空无课程、成果认证为具体抓手,建构“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指导策略,为基础教育领域儿童非正式学习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存在着两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个体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我们应有意识、有意义地建构学习共同体,使之成为学习者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有效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建立在网络环境中,在技术的支持和促进下师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及知识建构和共享的社会群体.本研究对某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中互动论坛版块进行内容分析,依据知识建构模型,对该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提问,解释、辨别和澄清,冲突,支持,辩护,共识,综合,评估,反思以及社交、技术和服务等知识建构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社区在冲突、支持、辩护、评价、引用等方面还需加强建构策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生学习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非正式学习占主要部分。非正式学术性社团是一种基于兴趣、围绕相关学术问题、定期开展学习活动的小组,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学习组织,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改善学习风气、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以H大学中的相关群体为例,通过访谈,了解当前研究生非正式学术性社团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对等的知识发展”和“民主化的知识”,重视学生提出的真实观点和现实问题,认为知识建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场合。这种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旨,并为弥补当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足提供了指导。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探究其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探究学生问题的深度、理解的深度等课程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效,二是探究学生参与度、合作度(交互程度)、创造性等活动品质方面的发展。在研究“交通”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个人观点的提出”、“小组知识的讨论”、“班级社区知识的形成”三个阶段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基于知识论坛的建构学习效果采用问题深度量表、解释深度量表、创造性行为量表以及知识论坛自带的ATK分析工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知识论坛的知识建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学生多层面的交互合作,促使问题深度、解释深度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不断反思研究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生观点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提高网络学习社区黏度之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Web2.0技术和SNS工具的引入促进了网络学习社区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文章试图从提高社区黏度的角度来探寻建设网络学习社区的良方。参考商业模式下SNS社区的成功范例,并结合网络学习社区的核心要素,从知识黏度、社交黏度和技术黏度三个层面综合着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高校学生网上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现状以及个人差异影响学生网上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状况。研究采用问卷收集数据,研究发现,90%以上的学生网龄超过1年,平均每天上网2.33小时;对列举的12项网上非正式学习活动,学生经常参与其中3/4的活动;性别、年级等因素对大学生网上非正式学习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社会性软件成为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支持,虚拟学习社区成为人们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微博,作为Web2.0时代社会性软件的代表之一,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值得我们探讨。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高校微博群展开研究,通过量化微群成员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大学生在微博群这一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人际网络的结构和特征,考察成员间的交互情况。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虚拟学习社区整体结构松散,凝聚力差;(2)社区整体交互模式呈现网状结构;(3)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7.
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国榕  陈迪三 《高教论坛》2011,(11):34-35,51
简要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特点,归纳出影响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动机与态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习习惯等三个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对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是当前终身学习社会的战略主题,网络实践共同体是其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它是非正式学习的典型形式。它具有高效的信息分享、知识创造、平台稳定、资源重用等学习特征。非正式学习通常经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管理期四个循环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Communities in which professionals share and create knowledge potentially support their continued learning. To realise this potential more fully, members are required to reflect critically. For learning at work such behaviour has been described as critically reflective work behaviour, consisting of six aspects: challenging groupthink, critical opinion sharing, an openness about mistakes, asking for and giving feedback, experimentation and research utilisation. We studied whether and how these aspects can be distinguished in dialogues of sev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of veterinary professionals (critically reflective dialogues). Our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critically reflective dialogues resulted in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Within each aspect four different modes of communication were identified: interactive, on an individual basis, non-reflective and restricted. We assume that professionals us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ost in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e framework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extent to which dialogues showed these modes of critically reflective dialogu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these communities the modes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aspects were largely non-interactive (i.e., individual, non-reflective). The developed framework discriminates between communities in terms of their critically reflective dialogues.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should focus on enhancement of members addressing each other's reasons and refl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