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杂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日子,有位事业有成又业余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且很有成绩的朋友见访,闲谈中,不知怎么就谈到了以前的老师,叹惋说有的老师好些年没见到了,有的已经作古,今生再也见不到了,他对老师的深情,令人感动,我就问他。对自己后来的事业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位老师,他沉默了一会儿,非常遗憾地说,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尤其是中学时期,怎么就没能逢上一位学者或很有学问、对自己产生终生影响的老师。没想到他的这句话,竟使我感触颇多,想到自己的中学老师中也没能有一位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时期是人们学习成长的黄金时间,我们称为关键期。成长中的教师一样具有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有针对性地给以帮助,搭建合适的平台,或者助力推动一把,年轻教师往往能迅速地突破瓶颈,快速成长。一、专业发展的启蒙期Q老师是名师,他回忆自己刚工作那会儿,同办公室有一位H老师教学很有经验,他就去经常听H老师的课,请教问题。H看他热心好学,  相似文献   

3.
由洋教师教学格外受欢迎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所在的幼儿园请来了两位外籍英语教师,一位是美籍白人老师,一位是英籍黑人老师,两位都是年轻的小伙子。他们是否学教育出身我不得而知,但当他们来园上英语课时,小朋友们特别地兴奋,毫无顾忌地跟洋老师学、与洋老师玩。孩子们眼睛里的神采在告诉他人:我们学得很开心,我们喜欢洋老师。家长们也纷纷询问洋教师的情况。洋教师如此受孩子们欢迎,我想并非是小朋友崇洋媚外,或仅仅出于对外国人的好奇心,随堂听课几次后,洋教师受欢迎的原因我终于略知一二了。洋教师上课也是有计划、有目标、有备课的,而且备课很认真,他们每次…  相似文献   

4.
英国教育家伊恩·吉尔伯特的新作《既然有Google我为什么还需要老师?》一书,从全球化、跨学科的多维立体视阈,以创造性的问题、多元化的例证、易操作的教学实例、诙谐幽默的笔调,质疑学校体制、考试制度、教师观念、教学行为。该书解析了Google与教师的区别与数字化时代“少教多学”的教师角色,该书给每一位教师洗脑,为教师从容应对21世纪新的挑战和教师角色转换提供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5.
有位大师苦练移山大法,修成正果后, 进行移山表演。他先是一番作法, 然后自己跑到了山的另一边, 宣布移山成功。友人不解地询问山怎么还没有动,大师解释说,我的做法是山不动我就自己走过去。这个哲理故事给人很多启示。我们作教师的, 应当有一种向学生主动走过去的胆识。抛弃老师的架子, 坦诚地向学生走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 教师主动亲近学生, 就要抛弃老师自己思想上的架子观念,主动向学生问候。 有老师说,学生不主动招呼我, 要我招呼他, 真是岂有此理?这些话反映的实质是老师的架子观 念在作怪。这种架子观念最突出的 …  相似文献   

6.
我始终记得在我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一位老教师和我的谈话。他说,一个好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像工人挖井一样,选准水脉,持之以恒地把井挖深,这时的教师才会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成为专家。老教师的话在当时给我两点教学启  相似文献   

7.
王存楼 《考试周刊》2011,(5):214-215
儿子刚上幼儿园,回家总爱把园中发生的事告诉大人,其中许多事情我听过便忘了,但仍有几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如一天回家后他一脸委屈地说:"老师要扇我耳光。"我听后一惊,忙问他犯了什么错误,他却说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一次说老师让他到黑板前认拼音,结果有一个一时想不起来了,我问:"后来呢?"他说:"老师说‘滚’,我就回去了。"话语中仍有伤感。这里我不想对儿子的老师作任何评说,但同样身为老师的我更深深地体会到:不管老师的语言是不是自觉的,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品尝那点点滴滴的甘与苦、寻找到幸福,是每一位教师一生渴望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想发财,就别来当老师。"从古至今有谁听说过教书教出个百万富翁?如果教师把教育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何在教学中体验自己的幸福,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1987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贺兰山脚下的一所化工厂小学。当时我看着破破烂烂的校舍,心里凉到了极点。我的女朋友搭着拉煤的卡车来看我,她看到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伤感与抱怨,无奈中半年后只好和我分手了。孤独、失望、无助使我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也影响了我从教时的情绪。有一次,一名学生因为没完成作业我动手打了他一巴掌,还责令他去请家长。这位学生因害怕请家长直接离校出走了。为此学校发动所有教师连夜寻找,直到  相似文献   

9.
章云峰 《江西教育》2006,(10):29-29
李校长是我朋友,一次偶然机会听他校的老师说他的“不是”,反映他和教师们相处时搞“亲疏”。比如有外出研讨学习的机会,多数会安排小王、小周几位老师去;论文评比若限数量,他总是指定几位老师参评;年终评优及平时的一些荣誉。总被那儿位老师“抢去”。对此,老师们颇有微词,可敢怒不敢言.私下里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0.
蒋裕建 《教书育人》2009,(12):64-64
理念一:我们的教师在学校幸福吗 一位专家说,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经常问自己:“我们的老师在学校里有幸福感吗?”他提出应把教师的幸福感作为学校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我初一听十分震撼,可静下来仔细咀嚼,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1.
案例 徐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研究型教师。她也是一位在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的教师典范。 2008年秋,山东省临沂市某区的考察团来到了徐老师的课堂上。时已下午四点多,学生马上就要放学了,学校匆匆组织学生为考察人员来上这节公开课。学生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与展示关于“折扣”问题的讨论。因时间已晚,学校希望这节课只上20分钟就结束,  相似文献   

12.
黄志亮 《教育艺术》2008,(1):37-37,36
一位著名的作家说过:"在所有的称呼中,最闪光、最动情的称呼,一个是母亲,一个是老师.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从我懂事起,"老师"这一称呼便成为我心目中最神圣的名称,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1999年师范毕业,我毅然选择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回到了莽莽群山下偏僻安静的母校,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13.
一、我与两位老师的对话 关于教师成长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也做了大量的思考和实践,今天再提此话题却是源于这学期我与两位老师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郓城县潘渡镇原来有一条宽阔的大河,没有桥。有位热心小伙叫潘溪,自己出资购买了一条船,每天拂晓撑船渡人且不收费,后人为纪念他的德行专门建了一座“潘渡桥”。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在这个镇上做了20多年教师。从普通老师、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再到中学校长,潘渡文化中的“善”始终滋养着我。我立志要为农村教育做点什么,像潘溪那样,把自己在教学中累积起来的智慧化作小船。  相似文献   

15.
沈旎 《河北教育》2008,(11):40-40
上个月,有幸与一位游学海外的教育学者交流,他做教师写作研究,希望透过国内一线教师的所写的文字,考察国内教育的现状。我给他提供了一些在各级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胡小勇 《考试周刊》2014,(34):24-24
<正>2013年8月,我参加了南通市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并有幸担任海安县高中化学班的班级辅导员。在暑期研修过程中,我向学科专家学习,组织班级化学教师进行交流,深刻地认识到暑期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一、以教学资源为平台的看课评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剂这次研修的资源库为我们准备了优质资源,特别是四位名师的教学观摩课,让我们有了向名师学习的机会。董金水老师执教《二氧化硫性质探究》时,注重落实学生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因为热爱某位老师而对他的课充满热情和爱好,充满求知的渴望,甚至在老师的影响下走上一条成功地探索和研究之路。而相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位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和热情呢?我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8.
罗刚淮 《河北教育》2014,(11):28-29
与一位老同事聊天,说起他教育学生业绩辉煌,他谦虚地连连摆手,"那是学生的努力,不敢贪天之功。"然而说起他在工会会议上为教师仗义执言,争取权利,他则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丝毫不避讳言行冲撞到领导。他说:"其实校长很尊重我,我知道是因为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成绩突出。教师靠本领赢得尊重,理所应当,更何况我说的有道理,据理力争。"看到一位教师跟家长交流,一脸愁苦的家长在老师的点拨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称诺。  相似文献   

19.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时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在这本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非常有益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有益于开阔我们的眼界。  相似文献   

20.
在温州教育界,池方浩老师是我很佩服的一位。我在温师院工作时,多次被温州市教科所邀请参与中小学教师的论文评选、中小学课题结题验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与他有不少接触的机会,因此,对他的博学与多才、热情与勤奋、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了真切的感受。这位多产的“教师作家”曾经表示,在退休后,他仍要坚持写作,计划围绕中小学教育科研这一主题写四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